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于防治水产养殖水霉病的组合物及其设备制作方法与制作流程

用于防治水产养殖水霉病的组合物及其设备制作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防治水产养殖水霉病的组合物,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20

30

%的苦参粉末,10

~20

%的五倍子粉末,10

~30

%的水杨酸,30

~50

%的硼酸,此外,本

技术还提出了其制备方法。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原料安全、生态、水霉病防治效果良好,

对水霉病治愈率90

%以上,对鳃霉的治愈率60

%以上,在较少的用料种类和较低的用料量

下,取得了不错的防治效果,是一种目前为止防治水霉病的组合物,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

益,同时,泼洒的成本约为0.3

~0.4

元/hm2

,浸浴约0.5

元/m3

水体,成本比美婷要低,与孔

雀石绿基本相当,可以为生产所接受。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防治水产养殖水霉病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20

~30

%的苦参粉末,10

~20

%的五倍子粉末,10

~30

%的水杨酸,30

~50

%的硼酸。

2.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25

%的苦参粉末,15

%的五倍子粉末,20

%的水杨酸,40

%的硼酸。

3.

根据权利要求1

或2

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苦参粉末的大小为50

~100

目。

4.

根据权利要求1

或2

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五倍子粉末的大小为50

~100

目。

5.

一种用于防治水产养殖水霉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先将苦参和五倍子进行粉碎,过50

~100

目筛备用,然后按比例将苦参粉末、五倍子粉末、

水杨酸以及硼酸混合均匀即可,其中水杨酸和硼酸达到工业级要求即可。

技术说明书

一种用于防治水产养殖水霉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动物医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防治水产养殖水霉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水霉病的防治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最棘手的一个难题,养殖动物患了真菌性疾

病很难治愈。以往较为有效的防治药物为孔雀石绿,但自2002

年起我国开始禁用孔雀石绿,

导致水霉病的有效防治药物长期处于空白,从而使得在养殖生产上对该病的防治遇到了极大

的困难,而孔雀石绿的屡禁不止也给水产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属真菌性鱼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其是在早春和晚冬,水

温15

~20

℃时发病最严重。据统计,在118

种生物源性疾病中,真菌性疾病占4.24

%,其中

主要是水霉病。据报道青鱼、草鱼、鲢、鳙、花鲈、红点鲑、鲤、大银鱼、斑点叉尾鮰、大

鲵、黄鳝、暗纹东方鲀、月鳢、鲑、黑鱼、中华绒螯蟹、中华鳖、牛蛙等大部分水产养殖动

物都有可能发生水霉病。

水霉病主要症状是:病变部位长着大量白色的棉絮状菌丝,鱼体由于负担过重,游动失常,

食欲减退,甚至会瘦弱而死。由于霉菌侵入机体,产生大量蛋白酶,病变部位在酶的作用

下,分解鱼体组织中的蛋白,使鱼体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因此焦躁不安,食欲减

退,最终死亡。感染水霉菌的卵,内菌丝侵入卵膜,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因此常被称

为“

卵丝病”

。而被寄生的卵因外菌丝呈放射球状,故又称为“

太阳籽”

该病的病原主要是水霉(Saprolegnia spp.)

,它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水霉菌以孢子的形式繁殖,在菌丝的末端形成孢子囊,释放产生具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在水体中自由游动,

传播速度迅速。在环境条件不良的情况下,能产生厚垣孢子,大大提高其生存能力。水霉菌

分布于全世界,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种类,国内外都很普遍。早在1894

年一些水生真菌就已

被公布,例如,Leraonniere aquatica

。1942

年Ingodian

开始对真菌(

被称为Ingodian

真菌)

进行了

对比性研究,并在同年公布了16

个种类。此后,Ingodian

真菌得到重视,至1997

年累积记录

达到约300

种。目前,水生动物水霉菌指的是卵菌纲水霉目水霉科(Saprolegniaceae)

的一些种

类,主要包括水霉属(Saprolegnia)

、绵霉属(Achlya)

、丝囊菌属(Aphanomyces)

等。但它们的

种类不是很详细,主要由于真菌的分类鉴定比较难。

水霉菌是腐生性的,极易感染。在换水或搬运时造成鱼体体表受伤,局部皮肤坏死。活细胞

因能分泌一种抗霉性的物质,一般不会感染水霉。

水霉病是淡水鱼类的常见病,以往的防治药物主要为孔雀石绿,但自禁用孔雀石绿以来,目

前尚未找到既安全又理想的替代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水霉病的治疗处于摸索与探索阶段,主

要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类:

1

、抗生素

廖永岩等2001

年研究了制霉菌素,达克宁,里劳素等抗真菌药一对远海梭子蟹离体卵孵化及

幼体培育的影响。袁万安等2004

年研究了抗真菌药物对鱼类鳃霉病的防治效果。用三种抗真

菌药物霉病力克、酮康唑、硫酸铜对患有鳃霉病的鲤鱼进行浸泡治疗,每天早晚各一次,浸

泡一周。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观察霉菌孢子在鱼体上皮细胞(FEC)

粘附情况,用电泳

法分析霉菌孢子内的生化反应。结果显示,用霉病力克处理组的效果最好,试验表明霉病力

克具有抗鳃霉菌和抑制鳃霉菌孢子粘附的双重作用。

但是此类药物很多是人药或者畜禽用药,使用量大,成本高,残留量高,对环境有破坏作

用,增加了养殖风险。

2

、氧化剂、防腐剂

特种水产动物饲养中使用福尔马林治疗水霉病,但安全有效的药量难于掌握,容易产生药害。目前尚未找到既安全又理想的替代药物进行治疗。张繁荣1999

年以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

溶液为试剂,进行了不同浓度和不同浸洗频率,防治大银鱼卵水霉病试验,高锰酸钾和福尔

马林溶液对水霉发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其抑制作用加强,但不能彻底根除水

霉。结果表明,浓度为15.0mg/L

的高锰酸钾和浓度为200.0mg/L

的福尔马林溶液对水霉病有

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对其出苗率没有显著影响。高鹏等2007

年分别使用高锰酸钾、三氯异氰

尿酸(

强氯精)

、苯扎溴铵、甲醛、聚维酮碘、戊二醛等6

种水产常用消毒剂,对水霉游动孢

子及菌丝进行了体外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甲醛在浓度18.8mg/L

以上时对水霉游动孢子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在24mg/L

浸泡2h

以上时开始对水霉菌丝有杀灭效果。其它5

种消

毒剂对水霉孢子的抑制浓度、对水霉菌丝的杀灭浓度远高于实际生产安全浓度。张家松等

2006

年在发病鱼的池塘,用4

%二硫氰基甲烷以每立方米养殖水体0.3

~0.4mL

,全池均匀泼

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粘性鱼卵在池塘孵化时,用4

%二硫氰基甲烷溶液以每立方米水体

0.15

~0.2mL

的剂量浸洗消毒10

~15min

,连用2d

,可减少水霉感染。Marking

等用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500

~1000ppm

浸浴1h

可治疗水霉病。Rogers

用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1:4000(250ppm)

浸浴1h

或1

:600

、1:480(1600

~2 000ppm)

浸浴15min

可治疗鲶鱼鱼卵

的水霉病。Piper

等用与Rogers

同样的方法治疗鲑鳟鱼鱼卵的水霉病。但是这些方法不但杀灭

不彻底,在浓度过低或者水体COD

较高的情况下,易出现反复。

上海水产大学杨先乐教授开发的复方立达霉粉(

美婷)

,其主要成分的组成是纯天然的植物生

长调节剂、用于食品防腐剂和用于日用化妆品的防霉、防腐剂的生化黄腐酸,具有增强机体

免疫的功能,对人类是安全的。经试验它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副面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

进有益菌群和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的生长。在使用成本方面,防治鱼类的水霉病,泼洒

的成本约为0.4

~0.47

元/hm2

,浸浴约0.7

元/m3

水体,与孔雀石绿基本相当,基本可以为生产

所接受。目前,“

美婷”

制剂已获得国家四类新兽药证书,并由长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

公司进行生产销售。但随着2008

年以来的生产性扩大试验,生产实际中反应已经出现耐药

性。

3

、重金属药物

刘杏忠等1998

年研究了几种重金属离子(Hg2+

,cd2+

,Cu2+

,Ni2+

,Zn2+

,Pb2+)

对一些水

霉生长和繁殖的毒性。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对水霉的产孢比对水霉本身的生长毒性

大,Hg2+

和Cd2+

对水霉的生长毒性最大,Ni2+

和Cu2+

次之,Zn2+

和Ph2+

最小,而对水霉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