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26
(二)辨疼痛特点 气滞——胀痛,痛无定处,和情绪有关; 血瘀——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甚; 湿热——灼痛,痛有定处,持续性痛; 阴虚——胁痛隐隐,时作时止,烦劳加重。
27
(三)辨虚实
肝郁气滞 实 血瘀痹阻 外感湿热 病程短来势急 证见疼痛剧烈 拒按 脉实有力 证见疼痛隐隐 喜按,持久不解, 脉虚无力
肝气失疏 胁络失和
实
相互转化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气滞、血瘀、湿热
虚
(三)病理因素、病性:
实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虚
阴血不足
20
病机转化
胁痛初病有气,为肝郁气滞。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而成 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伤阴;或气郁水湿不运而为湿, 郁久仍可化热而伤阴,肝阴耗伤,邪气留恋,终成虚
实夹杂之证。
21
四、诊断要点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功能:代谢功能(90%蛋白、 糖、脂、胆汁酸、胆红素、激 素灭活及部分金属) ★生物转化功能(氧化、 还原、水解、结合) ★分泌和排泄功能(胆汁 途径)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胆红素代谢检查 ★胆汁酸代谢检查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23
五、鉴别诊断
悬饮
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
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呼吸时疼
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
浊音,或兼见发热。
24
六、辨证论治与治则
25
辨证要点
(一)辨在气在血 初病在气,久病入络 在气者气郁,疼痛性质以胀痛多见,有疼痛游
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 在血者血瘀,疼痛性质以刺痛多见,其痛固定 不移,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虚 肝阴不足 络脉失养
病程长来势缓
28
治疗原则: 通则不痛--疏肝和络止痛
实证:以祛邪疏通为要
理气、活血、清热、利湿等。 防止辛散太过
虚症:以柔肝扶正为要
滋阴、养血,柔肝 不忘疏肝理气
29
七、分证论治
1肝郁气滞
主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与情志有关。 兼证:胸闷,脘腹胀满,纳少嗳气。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苔脉: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柴胡疏肝散。 药:柴胡 香附 枳壳 陈皮—疏肝解郁理气除胀 白芍,甘草—柔肝止痛 川芎—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通络
肝气 肝血 肝阴 肝阳
两种不同的作用 圣惠方:肝虚则生寒
以血为体 病理-虚证
3
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胁痛 气滞血瘀—积聚 气滞血瘀水停—鼓胀 湿热内蕴,胆汁疏泄不利 —黄疸 气滞痰凝,痰瘀互结
肝阴暗耗
阳亢
头痛
肾阴素亏
眩晕
血随气逆,挟痰瘀上蒙清窍
——瘿病
感受疟邪,少阳枢机不利 ——疟疾
其它
中风
4
第一节
胁
痛
一、定
义
6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病证。
侧胸部,自腋而下,至肋 骨之尽处 胁者,肝胆之区也
7
二源 流
8
《内经》--明确指出胁痛主要是肝胆病变
《灵枢· 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肝病者,两胁下痛 引少腹,令人善怒。 《灵枢· 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 善太息。 《素问·谬刺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 … 故胁肋与少腹之脉相引痛矣。
第七章 肝胆病证
长沙医学院中医系 王明炯
总 论变
其它
2
• • • • •
肝胆互为表里 调达情志 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 助脾运化 肝藏血 胆,依附胁下,胆汁 生理-以气为用 肝经胆经循行特点
病理-肝气不疏 气机逆乱
肝肾---已癸同源 水木 肝脾(胃)-- 木土 肝肺—金木 肝心—木火
30
2肝胆湿热
主证:胁痛剧烈,灼痛胀痛
兼证:口干口苦,纳呆呕恶,胸闷腹胀,大便秘结或溏泄。或兼有寒
热,目黄身黄,小便黄。 苔脉: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 龙胆泻肝汤 药: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生地 当归 柴胡 甘草 加减:胆蛔证,选乌梅丸;
结石,加三金(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
12
《类证治裁· 胁痛》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 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 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论治作出了一 定的贡献。 《医林改错》提出瘀血亦能致胁痛
13
范 围
14
中医范围:以胁痛为主症的病证。
肝脏病:急慢性肝炎,肝寄生虫病,肝内结
石,肝硬化,肝脓肿,肝肿瘤。
胆囊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其 他:肋间神经痛,不典型的慢性胰腺炎,
9
《诸病源候论》
—明确指出胁痛与肝、胆、肾相关
10
《景岳全书》
将胁痛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提出以内伤为主。 病因方面,认为有郁结伤肝,肝火内郁,痰饮停 伏,外伤血瘀及肝肾亏虚等。 发病脏腑,认为 “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 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
11
《临证指南医案》—络以辛为泻
对胁痛之属于久痛入络者,善用辛香 通络,甘缓理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 选药,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
腑闭,加承气汤。
31
3瘀血阻络
主证: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尤甚,痛处拒按。 兼证:面色黧黑,胁下癥块。 苔脉:舌暗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药: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
干性胸膜炎、肌纤维炎及神经官能症、 胁肋外伤等
15
三、病因病机
16
病因:
(一)情志不遂: 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阻络痹——胁痛
(二)跌仆损伤:
跌仆损伤,瘀血内停,胁络痹阻——胁痛 (三)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脾湿生热,蕴于肝胆——胁痛
17
(四)外感湿热:
湿热外袭,郁结少阳,肝胆失疏——胁痛
(五)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老欲过度,精血亏虚,肝阴不
足,肝络失养——胁痛
18
[病因病机]—病机
(一)病位: 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脏腑理论 经络理论
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布胁肋 足少阳胆经: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 其直者…从缺盆循胸过季胁… 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
19
[病因病机]—病机 (二)基本病机:
症状 主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胁痛性质: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 兼症: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 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病史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 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2
检 查
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 CT,
肝炎病毒指标(甲、乙、丙、丁、戊肝)、 肿瘤标记物(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