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类食物有补益脾气、肺气、心气等的作用,宜于消除或改善气虚证。
这里主要介绍补益脾气的食物。
补气类食物在使用时,有时易致气机壅滞,出现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现象,可适当配用行气类食物如橘皮,砂仁等同用。
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味甘、性平。
作用:补气、健脾。
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
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
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
作用:益胃气,托痘疹。
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
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
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
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
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
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
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
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
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
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
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
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
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猪胃)味甘、性温。
作用:补益脾胃。
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牛百叶)味甘、性温。
作用:益脾胃,补五脏。
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温。
作用:补虚弱、益脾胃。
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
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作用:补脾胃,益气血。
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
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
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
作用:补脾胃,养五脏。
宜于脾虚湿盛腹泻。
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
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
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
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
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
作用:健脾,补肾。
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
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
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
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三、鲢鱼,有温中益气、暖胃、润肌肤等功能,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
青鱼,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除烦等功能。
其所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抗癌。
墨鱼,有滋肝肾、补气血、清胃去热等功能。
是妇女的保健食品,有养血、明目、通经、安胎、利产、止血、催乳等功能。
四、食补菜单:芪枣合汤
取黄芪15~30克、大枣10克、百合30克一起下锅炖,时间30~40分钟,之后连汤带料一起食用。
这三味原料中黄芪性温热、有补气的功能,大枣是补血补气、健脾胃的佳品,百合能够滋阴养肺。
三者结合,对气血两虚的病人大有好处,能够缓解乏力、怕冷症状,也能够滋润皮肤
①鲜姜、白糖治胃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