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科书与高考
24 11
25 12
题号
2012年高考理综试卷第 21题: 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 R、质量分 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 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 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d d R 2 Rd 2 1 ( ) A. 1 B. C. ( D. ) R Rd R R
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
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而忽 视了素养目标的实现。
一、正确处理知识和素养的关系
1. 以知识为线索形成内容框架
2. 以知识为线索不是以知识为主 3. 以二列线索思考教学和教科书的设计
一列是知识线索脉络。 另一列是每一知识块的教学活动设计。即对教学 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设计,在教学活动 设计中,体现相关的素养目标。 教科书通过栏目和正文中的学习行为描述,为教 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启示和借鉴ຫໍສະໝຸດ 3.高考物理试题注意发掘教科书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② 第五章第6节 “向心力” 练习题第5题
( 2011 全国理综卷第 20 题)一带负电荷的质点,在电场力作用下 沿曲线 a b c 从 a 运动到 c,已知质点的速率是递减的。关于b点电场 强度E的方向,下列图示中可能正确的是(虚线是曲线在b点的切线)
本世纪前10年 最近4年
30+ 50+
60 75
链:细目表
一、高校招生和高中教学的主体正在融合
录取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一、高校招生和高中教学的主体正在融合 近几年 75% 的升学率,已改变了以往 高考升学是少数学生学习目标的状况。
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 " 知 识与技能 " 、 " 过程与方法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考物理试题更加贴合物理课程的要求
2.高考物理试题重视对学生素养的考查
以2012年高考新课标理综物理试题的最难题为例
2012年新课标理综卷物理试题的难度系数
物理教科书与高考
黄恕伯
2016.5.6
物理教科书与高考
以下完全是个人观点,如
有不当,纯属自己水平问题,与
所在团队无关。
(一)高中物理课程跟 高考的关系在悄然改变
过去,我们常把围绕高考的教学活动称为应试 教育,应试教育有以下特点:一是教育只面向少数 学生,放弃了大多数;二是教学内容只局限在应对 考试的知识和技能上,忽视了学生素养的培养;三 是教学行为不当,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过去,我们也常听到教科书编者说,编写教科
例题解答
a
O
A
B b
2012 高考第 21 题(地面和矿井底部重力加速 度之比)和本题看起来好像风马牛不相及。 但本题的后一种设计,其第(3)小题所培养 的就是关于常量和变量的分析思路,具有这种分 析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学生,即使遇见情境完全不 同的相关问题(以上高考题),也能迎刃而解。 因此,应该把“关注题目情境类型”的教学 视角转移到“提升学生素养”上来。 (设计二也可以不必设 5 小问,只侧重某些方面)
1. 按情境分类型是当前物理教学的流行模式 2. 按情境类型讲题和训练遇到的问题 3. 提升学生的素养是夺取高分的根本出路
例:“动态平衡”问题的两种教学设计思路
思路之一:理解问题的特点,熟悉这种问题的各 种实例,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以上观摩课)。 思路之二:发展抽象概括思维,增强实践意识, 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升数学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2012全国高考理综试卷第23题
(10分)图中虚线框内存在一沿水平方向、且与纸面垂直的匀强磁场。现通 过测量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来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并判 定其方向。所用部分器材已在图中给出,其中D为位于纸面内的U形金属框,其 底边水平,两侧边竖直且等长;E为直流电源;R为电阻箱;A为电流表;S为开 关。此外还有细沙、天平、米尺和若干轻质导线。 (1) 在图中画线连接成实验电路图。 (2) 完成下列主要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按图接线。 ②保持开关 S 断开,在托盘内加入 适量细沙,使 D 处于平衡状态;然后用 天平称出细沙质量m1。 ③闭合开关 S,调节 R 的值使电流 大小适当,在托盘内重新加入适量细沙 ,使D______;然后读出 _________,并 用天平称出_______。 ④用米尺测量_________。 (3) 用测量的物理量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得出B =___。 (4) 判定磁感应强度方向的方法是:若 _______,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 外;反之,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同层次的学业水平,有利于不同层次高校人才的
选拔。
二、国家课程文件的要求在发生变化
3. 新《课程标准》修订密切了与高考的联系
新的《课程标准》密切了高中物理课程与高 考的关系,物理选修 Ⅰ 模块的教学,其学习目标
已经跟物理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挂钩了。
所有学习选修 Ⅰ模块学生的目标是共同的,
在这种课程设计下,教学主体、课程内容、课程
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二、国家课程文件的要求在发生变化
3. 新《课程标准》修订密切了与高考的联系
新的《课程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指出,
必修模块为合格性水平考试的课程内容,全体学
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参加合格性水平考试;选修 Ⅰ
模块(连同必修模块)为等级性水平考试的课程
内容,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要有利于区分学生不
0.9 0.8
0.83 0.67 0.49 0.52 0.54 0.53 0.56 0.49 0.43 0.25 0.12
第21题最难,
0.55
难 度 系 数
0.7 0.6 0.5 0.4 0.3 0.2 0.1 0
难在哪里?
14 1
15 2
16 3
17 4
18 5
19 6
20 7
21 8
22 9
23 10
标题,规定“毕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范围在必修物理
课必学内容的范围之内”。没有提及高考。
二、国家课程文件的要求在发生变化
1. 原《教学大纲》没有涉及高考的内容
⑶ 2000 年《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试验
修订版)》把原“考试”一级标题改为“考核”。
指出“考核应该以书面考试、实际操作、作业和 课题研究成果讲评等多种手段进行”。没有涉及 毕业考试和高考。
根据物体重力就是它所受的万有引力,列出方程
mM mg G 2 R
得到结论
GM gR2
习惯于生搬硬套而不作具体分析的学生看到公式中的 g 和 R2 成反比,选择了选项D,导致了解答的错误。
2012年高考理综试卷第 21题: 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 R、质量分 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 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 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d d R 2 Rd 2 1 ( ) A. 1 B. C. ( D. ) R Rd R R
(1)老师介绍动态平衡问题的特点:
物体受三力作用保持平衡。①一个力大小方向始终不变;② 另一个力方向不变;③第三个力方向改变时会有什么效果?
(2)学生思考、老师讲解以下例题:
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为 θ的光 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 细绳上的拉力将如何变化?
(3)进行变通训练
二、教学从问题情境类型向提升素养过渡
1. 按情境分类型是当前物理教学的流行模式
把问题分成一定的类型,让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是当前教学的追求。 例如:把物体的平衡分为“静态平衡”问题 和“动态平衡”问题;把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分 为杆球模型、绳球模型、环球模型和管球模型问 题等等。 以下是关于“动态平衡”问题的观摩展示课。
二、国家课程文件的要求在发生变化
2. 现《课程标准》与高考建立了初步联系
2004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正式提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
根据学生在模块学习中的综合等级赋予相应学分,
并且提出了“报考高等学校的学生,考试内容应
包含共同必修模块物理 1 、物理 2 ,以及部分选修
模块”这一原则性建议。高中物理课程与高考之
书所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
科书是用于新课学习的,我们只管到毕业为止,学
生怎样高考不是教科书考虑的问题。
如今,这些都在悄然改变。
一、高校招生和高中教学的主体正在融合
年 代
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初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全国升学率%
5-7 10+ 20+
上世纪9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末
人教版原高中物理教科书上的练习题
以上事实表明,高中物理课程跟高考的关系
正在悄然改变,高中物理课程跟高考的融合程度正 在加强。作为体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目标的高中 物理教科书,必然会涉及到它与高考的关系问题。 教科书与高考的关系,不仅是教科书编者需
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教科书的使用者需要明
确和对待的问题。
设计思路之二:以提升素养为目的
光滑圆柱体被 a 、 b 两支架支持处 于平衡,接触点为A和B,圆柱体中心 为O,AO水平,BO和水平成30°。把 接触点A缓慢沿圆周移到O的正下方, 其支持力大小如何变化? (1) 通过作图分析支持力的大小变化 (学会图解方法) (2) 把它陈述为三力平衡纯物理问题 (抽象概括能力) (3) 推导A支持力跟方向的定量关系 (变量分析习惯) (4) 赋予各种实践情境进行讨论 (5) 设计实验,验证解答的结论 (实践应用意识) (科学探究能力)
江西省高考数据统计(填写各选项考生的百分比) 选 项 A 12 B 5 C 27 D 55 其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