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宪法期末考试知识点题型:1.单项选择 2.多项选择 3.判断题 4.名词解释:2 5.简答题:4 6.论述题一、单项选择:1、宪法和法律不规定接受质询的主体是:2、宪法规定:我国对任何公民的逮捕,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批准3、选举和罢免的关系4、选举权的普遍性表现在哪几方面:5、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机构是:政府机关(国务院)、军事委员会7、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是:8、民族乡镇的人大任期多少年9、全国人大组成人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是哪些10、历史上的第一部历史性的宪法:1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多少部宪法12、宪法的法律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13、协定宪法有哪些14、宗教信仰自由的表述15、美国宪法的性质:成文宪法、柔性宪法、、、16、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排序):序言、总纲、、17、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多少次修正案….18、宪法表述不正确的:修改次数和通过的人数1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20、宪法规定国家赔偿原则是:c二、多项选择1、爱国统一战线包括:2、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土地、、3、宪法规定连任多少年4、宪法规定:非公有制实施的是那一条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包括:6、成为国家主席、副主席的条件是7、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8、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处理刑事案件是怎样合作,怎样执行法律的三、判断题1、实行成文法国家要不要遵循先例约束:在普通法系国家,根据“先例约束原则”,最高法院及上级法院的判决因是下级法院审理同类案件的依据而成为判例。
2、自治区的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区下设的的政府、人大是不是自治机关3、国籍取得的方式: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国籍, 这种出生国籍也称原始国籍, 也就是说一个人刚刚出生在某国时即具有了某国法律赋予的国籍身份;二是继有国籍, 也就是一个人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某国的国籍。
继有国籍的取得方式很多, 如因近亲属关系取得、因婚姻关系取得、因经济关系取得、因收养关系取得等等。
4、公民的人身自由的权利有哪些: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合法程序保障的权利,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5、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2个政治联盟是哪个线6、选举法所规定:被选举7、特别行政区和一般行政区,在遵守宪法上是一致的8、是不是只有全国人大才有权监督宪法实施9、宪法的修改通过人数10、国务院是执行机关、行政机关11、乡镇以上人大设立人大常委会?12、森林等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四、名词解释1、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国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统治和管理职能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和活动体制。
2、国体:国家性质,即国家阶级本质。
3、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4、宪法监督:(1)广义宪法监督是指国家为了监控、督促宪法实施而建立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特定国家机关的监督和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舆论、公民等的监督;(2)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审理违宪事件的制度。
五、简答题1、公民的人身自由的内容:(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2)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合法程序保障的权利(3)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2、改变或撤销法律文献的权限3、宪法和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4、宪法解释的体制:1.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解释宪法。
社会主义国家2.由普通法院解释宪法。
英美法系国家3.由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解释宪法。
(我国人大常委会宪法解释、美国、英国是怎样的,分开答)5、宪法形式的分类:(1)宪法的传统分类: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2)新的宪法分类: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平时宪法和战时宪法;君主宪法和共和宪法原始宪法和派生宪法;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义宪法6、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①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②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③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并用原则④无记名投票原则7、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集中制表现在哪几方面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表现在哪些方面?P97答:(1)从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选出的代表所组成的。
(2)从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系。
(3)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是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以及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
国家的行政机关,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政府;国家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4、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就是极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绝对服从。
8、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表现:答:我国宪法确认了公民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原则,表现为:1.公民享受权利,同时要履行义务。
我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权利和义务本身是相互依存的。
权利和义务本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从规定的形式上看父母和子女都负有义务,但从权利和义务的双方来看,父母对于女履行托养教育义务,对子女方面说则是一种权利;相反,成年子女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对父母来说则是一种权利。
又比如,宪法规定所有公民都享有人格权,而对某个公民来说,他享有这项权利,其他人就要承担保护其人格权不受侵犯的义务。
3.在某些权利和义务的彼此结合上,就某些权利本身来看,它们具有双重性。
例如,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
4.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公民享受广泛的权利,且得到保证,就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
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国家建设事业发展了,公民就能享受更多的权利。
六、论述题1、如何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措施)1.正确处理党和人大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要明确区分党的职能和人大职能的界限,党必须尊重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决议,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
2.加强组织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所组成的,因此,选举制度的民主化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人民普选出的代表应当是选民值得信赖的人,应当是能充分代表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人。
从机构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机构,增设沟通群众、行使职权的部门,以加强立法、法律监督和对行政部门的监督。
在人员组成上,要逐步实现人民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轻化、职业化,以利于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
人民代表大会应当逐步增加专职委员的比例,全面考察人大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
不能仅从某一方面考虑,使人大代表成为一种荣誉,以克服片面性。
3.加强制度的建设。
人大行使职权进行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会议。
因此,建立和加强会议制度、代表巡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时间上予以充分的保障。
同时,健全和完善各级人大的议事程序,使各级人大的工作有法可依。
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未具体化的,必须尽快立法予以具体化、程序化。
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能,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使之独立行使职权。
行政机关在执行人大决议时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要及时请示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
对于人事安排应经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意,才能到职工作,也就是说应按人大的工作程序处理事务。
4.加强思想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经常组织代表学习法律、政治和科学知识,明确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使代表能更好地参政、议政。
同时应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民主意识。
2、宪法区分其他法律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答:宪法同普通法律的阶级本质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方面具有特殊属性。
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宪法内容的根本性。
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
所以,我国把宪法定为根本大法。
主要内容有:(一)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二)规定社会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三)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国策(四)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二,宪法法律效力的最高性。
宪法是我国制订的普通法律的依据。
所以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都必须同宪法的内容保持一致。
如果普通法的内容同宪法的规定相抵触,那么这种违反宪法的法律是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这里就必须加以修改或是废除。
三,宪法制订、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我国对宪法的指定和修改规定了不同于普通立法的特别程序。
现行宪法规定:“宪法修改,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