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公民隐私?
•2015春运期间,互联网上就出现了一张可以呈现国内春节人口迁徙实况的地图,这张尽显中国春运迁徙实景的图片更是被《新闻联播》进行盘点。
自从春运开始,这张地图多次被电视、报纸等媒体引用,成为人们用数据解读春运状况,反应中国人口迁徙的一个样本。
不仅如此,央视《新闻联播》更是再次运用百度大数据来盘点春节长假。
“大数据”这个词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个高深莫测、无法理解的科技术语,但是当大数据和春运联系起来后,我们逐渐发现大数据原来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什么是大数据时代?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
•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相当于美国两年的
纸质信件数量);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卖出的手机为37.8万台,高于全球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37.1万
大数据都能干啥。
具体有六大价值:•●1、华尔街根据民众情绪抛售股票;
•●2、对冲基金依据购物网站的顾客评论,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
•●3、银行根据求职网站的岗位数量,推断就业率;•●4、投资机构搜集并分析上市企业声明,从中寻找破产的蛛丝马迹;
•●5、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依据网民搜索,分析全球范围内流感等病疫的传播状况;
•●6、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依据选民的微博,实时分析选民对总统竞选人的喜好。
大数据的特征
•数据量大(Volume)
•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大。
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
•类型繁多(Variety)
•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
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价值密度低(Value)
•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
如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
•速度快、时效高(Velocity)
•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
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促进大数据广泛应用的论述。
的确,当前生活中个人出行前的路况查询、手机软件上附近餐馆的查找,春运时分,政府部门根据大数据定位功能计算分析出人口迁徙情况而及时调配资源等,无不体现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然而,大数据也对人们的隐私造成了新的威胁。
个人隐私信息在无形间被广泛抓取并保存,隐私信息存在被循环利用的威胁,个人隐私权已突破原始“物理的、强制性侵入”的手段而更易被侵犯,传统隐私权保护机制面临空前的挑战。
•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时代下公民的隐私受到严重挑战,其侵害公民隐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点
•1 互联网技术中对个人隐私权侵害的表现形式
互联网技术中对隐私权的侵害主要有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非法获取、收集个人信息资料,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上不当泄露、恶意传播个人隐私,诽谤中伤、假冒他人名义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上传播他人的信以及息资料侵入个人生活的安宁四种表现形式。
•2 利用互联网技术非法获取、收集个人信息资料
•计算机网络站点利用其互联网技术优势和服务便利,没有征得信息所有人的同意,借通过要求网络用户在线填写注册表格,或者通过计算机软件记录网络终端用户的某些信息,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 3 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上不当泄露、恶意传播个人隐私•拥有个人信息资料的机构、个人在未征得信息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主动将个人信息资料不适当地泄露给第三人。
1998年,美国在线公司(American Online)将其客户个人资料透露给了美国海军部,结果导致一名有同性恋倾向的客户遭到海军的撤职处分。
•4诽谤中伤、假冒他人名义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上传播他人的信息资料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流动性和无国界特性,因而在互联网上恶意传播个人隐私或诽谤他人,后果比通过其他媒体传播要严重得多。
另外,由于在互联网上确认当事人身份的困难性,很容易发生假冒他人名义传播各人隐私的情况。
•5侵入个人生活的安宁
•在互联网遍布全世界的今天,个人的现实生活空间和网络生活空间时时会面临来自网络的侵扰和攻击,如黑客和网络入侵者对他人计算机、个人数据的攻击和篡改,网络中存在的色情、淫秽信息对他人浏览网页或电子信箱的侵扰等,都会给网络用户及其家庭的安宁生活造成破坏。
•我们个人的资料信息与隐私风险,不仅来自黑客的威胁,还来自大数据分析,犯罪分子的大数据分析。
因为我们所有在网上四处闲逛留下的信息,除了广告客户、身份窃贼有兴趣,还有许多其他的犯罪分子也虎视眈眈。
•比如说,当你在家里拍了张炫富的钻戒照片,然后上传到自己朋友圈,那么事情可能就不会只是你想炫耀一下那么简单了。
首先,你分享的照片,它可不只是一张单纯的照片,还隐藏着诸多信息,包括拍照的时间、相机或手机的型号,以及拍照的地点(详细的经纬度)等。
所以,当这张照片被你摆上了互联网,对于熟悉科技的窃贼来说,就是一个明确且不需要采点的目标。
再则,如果你还发布了一条,“今天去看场电影,或者明天去哪里旅个游”之类的分享,那么就是在进一步指引窃贼,你可以什么时候来偷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案例更不少见。
据一项关于英国定罪窃贼的研究报告显示,78%的窃贼承认自己会在闯入遭窃家庭前,先去查看对方在网络上发的相关信息资料;
当然,它们也坦诚会使用谷歌街景之类的工具,事先勘查目标,计划逃脱路线。
•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呢?
•定期清除自己的cookie,有的爬虫直接调走你的cookie,里面基本上什么都有。
不要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是在很多网站注册的时候,都尽量不要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
社交网站要注意尽量不发布个人有关的信息,社交网站上的信息的公开,随便一个爬虫都可以爬了。
•
•勿把手机借给陌生人,维修时一定要拔出SIM卡,防止他人复制。
关机之余摘掉电池。
•尽量规避有问题的行为,如不要轻易到网站上
下载一些软件,以避免病毒和木马;收到来历不
明的彩信,最好一律删掉。
•对于手机的一些接口,像蓝牙之类,有的是自
动开启的,在人多的时候不易开启蓝牙,公共场
合最好关闭。
USB能关尽量关,用时再开,打开后最好也能选择这种机制。
•
制作成员
缑旭东、吕文杰、董航、李宇凡、刘润科、洛松吉村、袁森鑫、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