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植物生理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电子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2018植物生理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电子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量,又称需水量,它是蒸腾比率的倒数。

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长期内积累的干物质与同时间内蒸腾消失的水量的比例值。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杜南平衡:细胞内可扩散的负离子和正离子浓度的乘积等于细胞外可扩散正负离子浓度乘积时的平衡。

它不消耗代谢能,属于离子的被动吸收方式。

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

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现象。

双受精现象:在精核与卵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合子的同时,另一个精核与胚囊中的极核细胞融合形成具有3N的胚乳核的现象。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

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

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叫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的现象。

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

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三重反应:乙烯造成的促进茎的加粗生长、抑制伸长生长及横向生长的效应。

离子拮抗作用: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其它离子可以减轻或消除单盐毒害,这种离子之间互相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

后熟作用:种子在休眠期内发生的生理生化过程。

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去春化作用:春化作用完成之前,将植物置于高温之下,原来的低温处理效果消失。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吸涨作用: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过程。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摄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CO2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CO2浓度。

CO2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外界CO2的浓度。

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净光和速率为零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

光形态建成:依靠控制细胞分化、结构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

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放出CO2的过程。

光呼吸的主要代谢途径就是乙醇酸的氧化,乙醇酸来源于RuBP的氧化。

光呼吸之所以需要光就是因为RuBP的再生需要光。

光敏色素:能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发生可逆装换的光受体。

光合色素: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

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

聚光色素:没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

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

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酶。

末端氧化酶:是指处于生物氧化作用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氧,并形成H2O或H2O2的氧化酶类。

活性氧:植物体内代谢产生的性质活泼、氧化活性很强的含氧物的总称。

氧化磷酸化:是指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伴随着ADP 被磷酸化为ATP的作用。

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亦称发酵作用。

无氧呼吸消失点:又称无氧呼吸熄灭点,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的氧浓度。

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组织对氰化物不敏感的那部分呼吸,即在有氰化物存在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呼吸作用。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随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

呼吸峰: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呼吸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降低的现象。

呼吸商: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量与吸收O2量之比。

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植物组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或消耗氧量。

呼吸跃变:某些果实在成熟到一定阶段时,,呼吸速率最初下降然后突然上升,最后又急剧下降的现象。

呼吸作用氧饱和点:当氧气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呼吸作用没有促进作用时氧的浓度。

程序化细胞死亡:由细胞内已存在的基因编码所控制的细胞自然死亡的过程。

细胞信号转导:偶联各种细胞外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反应机制。

细胞全能型:植物体的每个细胞携带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靶细胞:与激素结合并呈现激素效应部位的细胞。

转移细胞:一种特化的转移细胞,其功能是进行短距离的溶质转移。

这类细胞的细胞壁凹陷以增加其细胞质膜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移。

胞间连丝:贯穿胞壁的管状结构物内有连丝微管,其两端与内质网相连。

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植物激素: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起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激素受体:是能与激素特异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物质。

植保素:是寄主被病原菌侵入后产生的一类对病菌有毒的物质。

长(短)日植物:只有在日照长度长于(小于)某一临界值的光周期诱导下才能开花的植物。

中日性植物:在任何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的植物。

生理钟:又称生物钟,指植物内生节奏调节的近似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节律。

生理酸性盐:如(NH4)2SO4等肥料,由于植物的选择吸收,吸收较多的NH4+,而吸收较少的SO42-,结果导致土壤酸化,故称为生理酸性盐。

生理碱性盐:像(NH4)2SO4溶液,由于根系的选择性吸收,吸收较多的NH4+,吸收SO42-较少从而导致土壤酸化的盐。

生理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生长:细胞、器官或有机体的数目、大小与重量的不可逆增加,即发育过程中量的变化称为生长。

生长抑制剂:这类物质主要作用于顶端分生组织区,干扰顶端细胞分裂,引起茎伸长的停顿和顶端优势破坏,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恢复。

生长延缓剂:抑制节间伸长而不破坏顶芽的化合物。

生长大周期:植物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速率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呈现“S”型生长曲线的过程。

偏上生长:在乙烯作用下,植物叶柄上端生长较快,下端较慢,叶片逐渐下垂的现象。

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生物自由基:生物体内代谢产生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分子、离子及原子团。

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需最短日照时数。

临界暗期:昼夜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须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须的最长暗期长度。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代谢性吸水:利用细胞呼吸释放出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

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水势:系统中每偏摩尔体积的水与纯水的化学势差。

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用负值表示,亦称溶质势。

衬质势: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以负值表示。

压力势: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加的水势值,一般为正值。

初始质壁分离时为0,剧烈蒸腾时会呈负值。

根压:由于根系生理活动而形成的促进水分沿着导管上升的压力。

共质体:是通过胞间连丝把无数原生质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质外体:是一个开放性的连续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隙及导管等。

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时,从母体分离下来被用来培养的组织、器官或细胞。

分化:来自同一分子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上、机能上、化学构成上异质的细胞称为分化。

脱分化:外植体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多次细胞分裂而失去原来的分化状态,形成无结构的愈伤组织或细胞团的过程。

再分化:离体培养基中形成的处于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团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甚至最终再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发育:植物生命周期过程中,植物发生大小、形态、结构、功能上的变化,称为发育。

衰老:指一个器官或整株植物生命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脱落: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

萎蔫:植物在水分亏缺严重时,细胞失去紧张,叶片和茎的幼嫩部分下垂的现象。

逆境:指对植物生存和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冻害:当温度下降到0度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受伤甚至死亡。

冷害:冰点以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生理干旱:过度水分亏缺的现象叫做干旱,由于土壤中盐分过多,引起土壤水势降低,使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困难,甚至发生体内水分外渗的现象。

单盐毒害:植物在单盐溶液中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的现象。

抗寒锻炼: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逐渐增强的过程。

抗逆性: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简称抗性。

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与同化的过程。

灰分元素:亦称矿质元素,将干燥植物材料燃烧后,剩余一些不能挥发的物质。

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稍多即会发生毒害的元素。

溶液培养:采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矿质盐,配制成溶液,在其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育成植株的技术。

代谢源:制造并输送有机物质到其他器官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代谢库:接纳有机物质用于生长、消耗或贮存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种子寿命:从种子成熟到失去发芽能力的时间。

种子活力:种子在田间条件下萌发的速度、整齐度及幼苗健壮生长的潜在能力,它包括种子萌发成苗和对不良环境的忍受力两个方面。

向性运动:外界对植物单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

感性运动:外界对植物不定向刺激所引起的运动。

极性运输: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

C4途径:以CO2固定的最初稳定产物为四碳化合物的光合碳同化途径。

糖酵解:是指在细胞质内所发生的、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