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语文《齐桓晋文之事》PPT完美课件【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齐桓晋文之事》PPT完美课件【新教材】1


细 读
18
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
断 句
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
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细 读
19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 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 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 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复:禀报 足以:足够用来
钧:古代重量单位
道:谈论
是以:因此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王:动词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何如:如何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宾语前置)
若:像
何由:根据什么(由何)(宾语前置)
细 读
26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 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 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 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 事?”齐宣王说:“有这样事。”
细 读 :
15
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 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

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
细 读
16
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
: 断
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招 : 三


• B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析 辩
• 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 所以,宣王“足以王矣”
观点: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 NO 2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

这是“仁术”

细 读
30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

这是“仁术”的表现
: 析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招 : 三 段 论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细 读
17
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 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

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

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
细 读
25



•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 (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 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 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 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 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 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 做到呢?”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
识有诸? 曰“有之。”
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
省略句。以(之)衅钟 以:介词,用
而:连词,表修饰
若:这样 就:动词,靠近走向
而:连词,却,表转折
识:知道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诸:之乎,兼词
细 读
27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 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 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 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 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 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

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
是孰能御于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
细 读
20
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
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
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 乎?”曰:“德何如,则可
以王wàng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
由知吾可也?”
之徒:这类人 无传:没有流传 以—通“已”停止
《中庸》《孟子》
: 知
五经:《诗》《书》《礼》

《易》《 春秋》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温 故
09
(六经)六艺:《诗》《书》《
(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导 入
10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孟子的绝招就


是善于辞令。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

(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必修
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03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掌握“之”“道”“舍”的含义和用法。 3、无句读熟练朗读。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
解 题 :
04
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 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
宣王的,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
听 读 :
11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


朗 读 :
12


自由朗读课文2遍
然后, 结合课后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②王说(说,通“悦”,高兴)
精 读 :
13
③是折枝之类也(枝,通“肢”,肢体) ④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 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爱:吝惜 舍不得 然:对,正确 诚:确实,的确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 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 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 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 恶:怎么 那里
异:对....感到奇怪
若:如果 隐:痛惜 择:区别
细 读 :
28


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 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替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 “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 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 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 “《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 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 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⑥赴愬(愬,同“诉”,申诉)

⑦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
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
⑩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下发无句读文本,训练断句能力。
14
1、自由朗读一遍。 2、抽检断句情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
明:视力 秋毫之末:秋天鸟兽生出的羽毛的尖端
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见保: 被爱护 舆薪:整车的柴 许:相信,认可 独:偏偏
细 读
32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 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 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 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 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 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 及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 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