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课程论文主导作用论文摘要:日本文学类课程是比较综合的学科,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鉴赏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培养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下的小语种人才更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所以任课教师也要在国际视野下,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理清日本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来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文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一、概述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里规定日本文学课程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新修订的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尚未实施)中关于日语的教学标准也明确指出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日本及相关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在能力方面也指出日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语言运用能力,也还需要具备文学赏析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
因此,日本文学课程的設置是必要的,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二、目前的教学现状日本文学类课程在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跨视野背景下的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无需赘言。
虽然日本文学类课程对于人才培养有如此重要性和必需性,也有明显优势,然而事实上日本文学类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国内普通高校日语专业文学类课程的设置比例明显偏低。
作者所在的江南大学将日本文学史放在第六和第七学期,每学期仅有2个课时,设置为必修课程,并在第7学期同时开设2个学时的日本现代文学作品赏析选修课程。
存在课程需要教授的内容和学时分配不合理问题。
其二,教材水平也参差不齐。
除了内容有些陈旧之外,目前出版的文学类教材大多偏学术性,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其三,学生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度不高,选修文学类课程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
在当今比较浮躁的时代,学生更愿意选修实用性更强的课程,比如商务日语等课程。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为了学分而不得已选修文学类课程。
关于以上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程的设置方面一时难以解决,而在教材和学生兴趣方面,作为课程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应该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者试图从这一方面对日本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革新,形成了微课教学、慕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
这些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当今时代发展的优质网络资源,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能较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教学理念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
在日本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上也是同样,教师可以借用这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不能忽略在完整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来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等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
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来设计、组织和实施。
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应该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导向作用。
在高校日本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取适当的教材关于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日语专业可选用的教材情况,同济大学的刘晓芳曾在《关于日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日语教育与研究)中做过较为详细的调查和统计。
同时指出根据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学课程课题组几年前对全国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情况的专项调查后发现目前国内日本文学史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过于简单陈旧,偏学术性和概括性,缺少生动性,资料不丰富等问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在琳琅满目、参差不齐的教材中选取合适的教材,即应该兼顾知识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日本文学史相对来说知识体系比较系统完整,偏知识性和学术性,所以选取的教材首先应该注重文学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专业背景,穿插介绍一些作家作品的逸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活泼性。
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相对来说可以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
目前市场上出版的文学作品选读的教材,有些就只是简单地罗列日本文学发展史上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特别是涉及明治初期的作品还带有古典日语的残留,而开设日语古典语法课程的高校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专业背景知识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并且带有古典语法解释的、更倾向于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
无论多么优秀的教材,都难免顾此失彼,而且教材也只是给授课教师提供讲授内容的线索。
所以,教师授课不能完全受制于教材。
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专业背景知识,依托于某教材讲明日本文学发展的脉络框架和发展规律,并结合现代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作品选取经典性和可读性的作品供学生阅读。
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带领学生领略日本文学的魅力。
(二)注重教学对象尽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绝不能忽略受众对象即学生。
但是,处在比较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受到各种智能产品等的诱惑,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学习的兴趣,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静心研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所以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
教师确定好授课目标后,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承担。
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比如在讲授芥川龙之介所代表的新思潮派时,关于芥川的生平、初恋以及中国之行对他创作的影响等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然后以课堂发表的形式讲解给其他学生。
教师可对发表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和最后的总结概括。
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有关芥川的文学主张等文学常识,还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多方位解读文学作品。
特别是在日本文学作品赏析的课堂教学上,开阔学生的思维,不仅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在讲解森鸥外的《舞姬》时,在大概阅读完作品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所提问题展开讨论。
很多学生从现代人的角度尤其是现代女性的角度分析这段跨国恋情的悲剧,然后反观丰太郎所处的时代,就会对丰太郎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苦恼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比如学习《罗生门》后,让学生续写武士的下落,通过续写武士继续沦落行恶还是弃恶从善,就会对芥川所要表达的人性的丑恶有很好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讨论或者续写,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另外教師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ppt课件以及变通成绩考核方式等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创建讨论小组,开展原著阅读等方式,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持续不断地对阅读学习日本文学产生兴趣。
(三)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教师是文学教学的主导,因此想要解决文学课堂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必须切实解决教师面临的自身问题。
第一,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必须跟上时代潮流,可适当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理念,不可固守老旧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
第二,加强业务学习。
承担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师大多非文学专业出身,所以虽然日语语言水平没问题,但是文学理论知识相对欠缺。
教师必须加强文学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疑答惑。
比如讲到近现代文学发展史时,教师必须对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等基本概念讲解清楚。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文学理论的学习。
另外也不能忽视日语语言的学习。
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才能更好地驾驭文学原著,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作品独特的美感。
第三,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学生文学素养的高低显然与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堂好的文学欣赏课,是教师通过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带领学生在文学作品营造的或美或凄惨的文学世界里畅游。
教师可以通过多读作品和写作练习等方法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可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建立良好的知识储备,课堂上也才能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跟学生一起鉴赏文学作品的魅力。
四、结束语日本文学类课程是比较综合的学科,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鉴赏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培养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下的小语种人才更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所以任课教师也要在国际视野下,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理清日本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来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文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1]刘晓芳.关于日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日语教育与研究,2012.[2]齐 .关于高校日语专业文学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2.[3]马全婧.日本近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文学兴趣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5,12.[4]杨月琴.论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6.基金项目:本文系江南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下新型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成果之一(编号:JG201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