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PPT讲稿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PPT讲稿


三 低血糖反应、感染
㈠ 发生原因 皮下注射所致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胰
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 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 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导致血 流加快而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㈡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
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㈢ 预防及处理
1. 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出血
(一)发生原因 1. 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 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
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㈡ 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
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瘀血。
㈢ 预防及处理 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3. 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 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 的刺激。
4. 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 (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 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5.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先用 砂轮割锯,再用酒精消毒后掰 开安瓿,禁用长镊敲打安 瓿。鉴于玻璃粒、棉花纤维主要在安瓿颈口和瓶口沉积, 注意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 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为避免化学药物微粒出现,注射 一种药物用一副注射器。
6. 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 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若皮脂污垢推积,可先用70%乙 醇擦净后再消毒。
7. 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伤湿止痛膏外 贴硬结处(孕妇忌用)。②用 50%硫酸镁湿热敷。③将 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 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目的
• 需迅速达到药效又不能或不宜口服给药 • Biblioteka 部给药 • 预防接种注射部位
• 上臂三角肌、上臂外侧、腹部、后背、臀
部、大腿的外侧方。
操作方法
• 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
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安尔碘进行皮肤消毒, 待干。
• 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 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 迅速刺入针头的1/2~2/3,放开左手固定针栓, 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 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
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试验。法国国王 路易十六(1774-1792 年 在位)军队的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 法国的普拉沃兹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 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带有螺纹的活塞棒。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课 件
学习目标
• 概述 • 发明使用 • 目的 • 注射部位 • 操作方法 • 注意事项 •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概述
皮下注射
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常用 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
发明使用
• 据医学史书记载,注射器出现的最初形态是灌肠器。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
在他的《伤寒论》(写于公元219年)《阳明全篇》中写道:“阳明病,自汗 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 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在此书的“猪胆汁方” 一文中又明确指出: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门)内, 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如何“灌谷道”呢?他写道:“以 小竹管……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注射器的雏形。
• 英国人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药物的
情况。此后有玻璃管金属并用制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针头也可以 磨尖再用和消毒。现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制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减少了 注射时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当代的注射器多 采用塑料质地。注射时无菌技术十分重要。
2. 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 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 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 注射。
4. 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 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 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 较大血肿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 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 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
清理用物。
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 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 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
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并发症
• 出血 • 注射部位瘀斑、硬结 • 低血糖反应、感染 • 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二 瘀斑、硬结形成
㈠ 发生原因
1. 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
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密集的针眼和 药物对 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循环不良 导致药物吸收速度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 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
2. 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入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
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 无法吸 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 增殖,结果导致硬结形成。
3.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㈡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
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㈢ 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
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 针梗的1/2~2/3。
2. 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 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 射,避免在瘢痕、炎症、 皮肤破损处部位注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