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县田沟头煤矿
回采率总结
报告
2013年7月6日田沟头煤矿2013年上半年回采率总结报告
一、矿区基本情况
威信县田沟头煤矿位于威信县城51°方位,平距约19km,地处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高田乡境内。
其地理坐标极值(54坐标系统3°带)为:东经:105°11′49″~105°12′16″,北纬:27°57′39″~27°58′05″。
威信县田沟头煤矿于2012年10月28日取得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换发的新采矿许可证,证号C5300002010061120068586,矿区范围由7个拐点坐标圈定(见表1.2-1),矿区面积0.3436km2,开采深度为1360-1180m,生产规模3万吨/年,有效期限2012年10月31日-2013年10月31日。
表1.2-1 威信县田沟头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威信县田沟头煤矿位于国家出资探明矿产地——《云南省威信县高田硫铁矿大坪上矿段勘查地质报告》的南西面。
威信县田沟头煤矿西南面紧邻威信县楠木桥煤矿,不重叠;东南面为云南省威信县新庄向斜南翼东段玉京山-高田煤矿普查区,不重合(见图1.2-1)。
图1.2-1 威信县田沟头煤矿资源储量核实矿界关系示意图
矿区有乡村公路与威信县-四川省叙永县县级公路(高田桥上)相接。
矿区至高田桥上11km,至威信县城66km,至四川珙县火车站约141km,北东距四川纳溪码头181km。
威信县城至昭通市公路里程
266km,至昆明市690km。
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2-2)。
二、动态检测依据
受威信县田头沟煤矿的委托后,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成立项目组,于2010年10月25日开展野外地质工作。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为:1:2000地质图修测与1:2000水工环综合调查各0.50km2,老窑调查4个,巷道地质编录1447.18m(其中利用482.30m),利用煤层采样化验2件、岩石物理力学样4个,收集资料8份,投入核实工作费用35万元同,均为业主自筹。
2010年10月31日进入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工作,2010年12月编制本报告。
矿区构造形态为一北东向展布的单斜构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C5煤层为中高灰、低挥发分、特高固定碳、中硫、特低磷、高热值之无烟煤,可作动力用煤和生活用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以弱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工程地质条件为以层状岩类为主的中等类型;煤矿属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危险,煤自燃,矿区无地温异常,矿区地质环境质量属中等类型。
截至2010年10月31日,在威信县田沟头煤矿矿区范围内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为49万t,其中111b类13万吨、122b类27万吨、333类9万吨。
威信县田沟头矿区范围原属高田硫铁矿大坪上的一部分,其中占用了该报告(D+E)级原硫铁矿矿储量159.59万吨,折合成含硫35%的标准矿石量为71.99万吨,其中D级原矿储量155.21万吨,折合
成含硫35%的标准矿石量为69.94万吨,E级原矿储量4.38万吨,折合成含硫35%的标准矿石量为2.05万吨;占用了共(伴)生金红石(锐钛矿)D+E级储量5.05万吨,其中D级4.88万吨,E级0.17万吨。
现目前田沟头煤矿主要开采煤矿,对硫铁矿和锐钛矿没有开采。
评审备案后的本报告可作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采矿权价款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办理采矿权延续和进一步勘查的地质依据。
三、资源储量动用情况
威信县田沟头煤矿始建于1999年,2000年正式投产,2004年获得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分布的采矿许可证,生产能力3万吨/年.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走向长壁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顶板管理,中央并列式机械通风。
自建矿至今,仅开采C5煤层,累计生产原煤10万吨,经本次概算,区内采空区的消耗资源储量为14万吨,反算回采率为71.4%,但矿山统计的消耗资源储量为13万吨,回采率为76.92%(见表)。
威信县田沟头煤矿生产原煤统计表
四、2013上半年资源消耗
现将本年度上半年矿井动用储量列表如下:
损失量原因分析:
1、工作面由于受回采工艺限制的正常厚度损失。
2、工作面相对面积、厚度的减少造成的损失。
3、工作面上部留设护巷煤柱,造成煤炭损失。
4、丢落的顶、底煤造成煤炭损失。
五、提高回采率措施
我矿在提高工作面回采率方面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保证了回采率达到要求:
1、我们加强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及资源不可再生的全社会性教育,使全矿所有干部职认识到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2、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我们及时下发预防丢煤通知单。
3、由生产科负责检查各采煤队的浮煤清理情况,浮煤平均厚度均不超过0.03m,确保工作面回收率达标。
4、严格执行回采率奖罚制度。
5、工作面若过断层时,我们及时的研究方案,提出可行的措施,在保证安全通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
6、定时组织人员进行义务劳动,及时清理皮带下的浮煤,最大限度的回收了煤炭资源。
六、总结
总结以上经验,我矿工作面回采率及采区回采率虽然达到了标准,但还有一定潜力可挖,根据以上分析,在以后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工作面损失,今后要降低工作面落煤损失。
2、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炮采工作面的浮煤、老塘煤回收。
3、杜绝工作面丢顶、底煤现象。
4、总结资源管理工作上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无煤柱开采,不留边角煤、三角煤,采用跨巷掘进、跨巷回采,对孤立的可采块段采用沿空留巷回采或巷采,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减少煤炭资源损失,避免人为的造成资源浪费。
5、在设计上将克服种种困难,如压力大,水多,三软煤层等不利因素,采取跨巷布置工作面,回收阶段煤柱,沿边界布置工作面,回收边界三角煤。
6、抓紧实现先进综放设备及掘进工艺,推广无煤柱一次采全高技术。
减少掘进巷道、保护煤柱、采煤成本及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及减少损失。
7、合理设计工作面,保护煤炭资源,减少损失,严格执行储量增减、注销、报损、地损制度,并严格按规程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注销、地损、报损手续,文图齐备,资料健全,永久性煤柱严格报批,不违反技术政策,严格按批准的设计进行开采。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树立煤炭资源忧患意识,明确煤炭资源管理责任,提高科室监督力度,合理设计工作面,减少采区及采煤工作面丢煤,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增加矿井服务年限,延长矿井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