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霞浦六中化学组 董向文一、概述 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涉及面宽,综合性强。
是学生已有的关于溶液认识的综合应用。
本课题是高二化学(鲁科版)第三章第二节内 容,共 4 课时,本节第 2 课时,是在学习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已初步掌 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有一定的理解后,进一步 学习盐类的水解。
讨论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变传统的由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 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开放学习环境中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 将获得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先进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 引导者的作用,故这节课我尽量挖掘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结合 点,课堂中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现实中精选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较高价值的, 同时为学生所感兴趣并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容,主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抛锚 式”和合作探究式进行教学,通过合作探究、情景设置、分析比较、课堂探 索、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形成判断、生成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 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 ①通过实验探究和自主探讨,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盐类水解对溶 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以 CH3COONa、NH4Cl 为例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 解多元弱酸酸根离子和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情况。
②通过情景设置、自主学习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③进一步熟练掌握溶液酸碱性检测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 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生产、生活中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 多彩,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②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让他 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③通过“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全面看事物的辩证思 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 的能力比较强;2、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 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3、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电解质的电离,已经初步掌握了弱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原理。
4、学生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个弱项。
四、确定教学任务1、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多媒体辅助教学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0.1mol/L 的下列溶液:CH3COONa、Na2CO3、 NaCl、NH4Cl、Al2(SO4)3、KNO3、PH 试纸、玻璃棒、表面皿等 五、教学策略 1.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 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 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2.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逐步 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3.架构式整合策略: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对元素部分知识进行 系统化整合。
六、教学过程示意图从局部复习引入新课演示实验盐溶液酸碱性交流研讨盐溶液酸 碱性与溶液中[H]、 [OH]大小的关系,提示、引导思路构建知识网络图 列表对比完成知识整合是复习知识网络图络络络新旧知识过渡是活动探究不同 类型盐的酸碱 性否强化、小结否个别化教学 与隐性分层 教学列表对比讨论并归纳盐溶液在 水中反应的本质和结 果是归纳总结盐溶液在 水中反应的一般规 律否个别化教学 与隐性分层 教学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是盐?2、什么是电离平衡?3、水溶液的酸碱性由什么决定?引入新课: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呢测定下列 盐溶液的 PH,实验探究一下。
演示实验: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下列溶液,滴到 pH 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 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酸碱性。
CH3COONa 溶液、Na2CO3 溶液、NaCl 溶液、NH4Cl 溶液、 CuSO4(或 Al2(SO4)3) 溶液、KNO3 溶液。
教师: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呢?要解决这个问 题,大家先完成 P83 的表格。
完成表格:P83盐溶液CH3COONa溶液的 PH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哪些离子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溶液显示酸性或碱性的原因Na2CO3 NaCl NH4Cl Al2(SO4)3 KNO3结论:盐溶液不一定都显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
提问:同样为盐溶液,却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说明在这六种溶液里 H+和 OH- 的浓度分别呈何种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提问:CH3COONa、Na2CO3 、NH4Cl、Al2(SO4)3 在水溶液中既不能电离出 OH-也不能 电离出 H+,而在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H+和 OH-的浓度总相等, 那么是谁打破了这一等量关系呢?【探究】CH3COONa 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探究步骤】1、CH3COONa 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2、CH3COONa 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方程式。
3、CH3COONa 溶液中哪些离子能共存?哪些离子不能共存写出离子 4、CH3COONa 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本质和结果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板书:CH3COO-+H2OCH3COOH+OH-迁移?运用:NH4Cl 溶液为什么显酸性?Al2(SO4)3 溶液为什么显酸性?板书:NH4++H2ONH3H2O+H+说明:水解反应的特点——将水电离开来,再与弱离子结合。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水解反应。
(1)FeCl3 (2) NaF 【板书】二、盐类的水解(3)CuSO4(4)K2CO3(5)Al2(SO4)3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 H+或 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 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3、结果:破坏了 H+或 OH-浓度的等量关系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交流 讨论】什么样的盐才能水解呢? 提问:CH3COONa 是哪种酸和碱反应得到的盐回答:是由醋酸(弱酸)和氢氧化钠(强碱)中和生成的盐。
提问:什么样的离子可以发生水解?如 Na+、K+、Fe2+、Fe3+、NH4+、SO42-、Cl -、CH3COO-、 CO32-哪些可以发生水解? 学生回答【总结】 强酸强碱酸碱弱酸弱碱1、强酸强碱盐 NaCl、K2SO4 2、强酸弱碱盐 FeCl3、(NH4)2SO4 3、弱酸强碱盐 CH3COONa、K2CO3 4、弱酸弱碱盐 CH3COONH4、(NH4)2CO3 【板书】4、盐类水解的条件:(1)必须溶于水;(2)必须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复习提问:水解的定义、实质、结果分别是什么?【提问】盐类水解有何规律?酸碱强强盐的类型 强酸强碱盐是否水解盐溶液的酸碱 性否(无弱不水中性NaCl解)弱酸强碱盐 是(酸弱酸水弱强碱CH3COONa解)强酸弱碱盐 是(碱弱碱水强弱酸(NH4)2SO4解)弱酸弱碱盐 是(都弱都水弱弱谁强显谁性CH3COONH4解)【板书】5、 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酸强显酸性,碱强显碱性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补充说明】多元弱酸阴离子或多元弱碱阳离子是分步水解的,一步比一步的程度小。
如:碳酸钠在溶液中的变化:第一步是 Na2CO3 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 CO32-发生水解: Na2CO3 === 2Na++CO32-+H2OOH-+H+CO32-+H2OHCO3-+OH-第二步是生成的 HCO3-进一步发生水解:HCO3-+ H2OH2CO3+OH-【板书】6、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用可逆符号:(2)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易发生,水解方程式一般只需写第一步的水解。
(3)对于沉淀气体符号↓或↑等不能标讲解原因:一般盐类的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P89 2八、教学资源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素材类型水平来源 使用时间应用方式和作用图片体验与感知 下载5 分钟情况导入,激发动机文本+图形 体验与感知 下载 5 分钟知识回顾,新旧知识过渡图表感知自制 6 分钟归纳总结活动探究的内容图片体验下载2 分钟回顾旧知,为实验的正确 操作做引导图片体验自制5 分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使知 识系统化。
九、教学评价反思 1、盐溶液的酸碱性,在原理分析上较抽象,所以除了借助课件展示,还必须通过学生活动探究得以体验。
2、盐类水解是水的电离和弱电解质电离两个平衡的统一,是有关电离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对其深刻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初步树 立微粒观。
3.在探究实验的开展中,学生往往目的性不够明确,研究方向不清晰,所 以要在研究方法上、学法上进行引导。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个别指导方 法。
4.本节化学方程式多,尤其是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有困难,不仅让学生 进行部分板演,及时借助课件播放,加以订正、强化。
总结: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更活泼 的活动氛围、更为积极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因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 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精心组织及及时调控,要有预设并尽可能生成且是 动态的生成。
但从本节课的授课情况来看,学生的课堂汇报时间上不易控制, 另外,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突出学 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领悟掌握本课系统知识的同时,穿插渗透一些人文知 识,社会知识,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