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练(六)古代诗歌阅读(分值:63分时间:7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9分)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北宋]欧阳修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1.【提分攻略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舫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多清丽又显迷蒙的意境。
B.“更”“渐”两字叠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凸显出西湖美景深远无穷的特点。
C.“唯恐尽”与“似无穷”呼应,表现了诗人从害怕美景有限到发现美景无穷的心理转变过程。
;后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楼台的景象令人回味。
”错误。
尾联前一句是以游人迷失来侧面烘托西湖景色的美好,不是直接抒发情感。
20】和柳永的《望海潮》相比,本诗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本诗通过波光、柳色、斜桥、画舫等景物的描写侧重于展现景色秀丽、空蒙的西湖自然美景,而《望海潮》既展现西湖的自然景色,更侧重于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
②从表达情感上看:本诗侧重写出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而《望海潮》则是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的称颂。
,更侧重于表现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属于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的称颂。
本诗根据诗句“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可见重在展现景色秀丽、空蒙的西湖自然美景,由“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可见此诗侧重写出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省试湘灵鼓瑟①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②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该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的应试诗。
②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3.【提分攻略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B.“冯夷空自舞”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一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句意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具有感染力。
D.“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湘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的理解有误,属于过度解读,此为应试诗。
“冯夷”的表现是为了突出瑟音巨大的感染力。
4.【提分攻略20】同样是写音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一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请作简要赏析。
(6分):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
②异:《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通,属于实写;《省试湘灵鼓瑟》一诗,“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
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是说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婉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间关”是鸟鸣声,运用比喻,“滑”形容乐声婉转流畅,“冰下难”以泉水在冰下流动受阻形容乐声艰涩低沉、呜咽断续,“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这都是对乐声的实写。
再看“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这是说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这里运用夸张手法;而以“凄”来写“金石”,又使用拟人修辞。
这两句中,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由分析可知,这四句诗歌都是从正面来描写音乐及其变化的,不同点体现在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虚实的表现方法上。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9分)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②。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③不用,勿谓知音稀。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
②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③适,偶然。
5.【提分攻略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至四句写英灵来投、隐者改志,可见当时士人积极用世的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五至六句点“落第”之题。
金门是汉代皇帝召见贤士之地,金门远,则是名落孙山了。
C.七至十四句说送别之意。
诗人置酒饯行,不舍难离,友人则因落第而与诗人产生了隔阂。
“落第”“还乡”展开,有劝慰,有惜别,但更多鼓励,整体基调令人振奋。
”错。
“同心与我违”意思是“同心知己又要与我分开了”,此处“违”是“分离”的意思。
6.【提分攻略20】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
请结合诗句对“反复曲折”简要分析。
(6分)反复”体现在多次表达对友人落第的宽慰:①落第并不意味着“吾道非”;②落第只是一时偶然,并不意味着“知音稀”。
“曲折”体现在“宽慰”的含蓄和情感的变化:①这场考试是“英灵尽来”,都是谢安、伯夷、叔齐这样的高手,考中固然伟大,落第也是光荣;②宽慰的多次表达中,还间以对朋友“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艰辛赶考的理解及送别朋友“同心”而“违”的伤感。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等句可以看出诗人多次宽慰友人落第一事,告诉友人落第只是偶然,并不意味着“吾道非”“知音稀”,由此可得出“反复”。
在诗人的宽慰中,诗人借“东山客”“采薇”等含蓄委婉地告诉友人这场考试中“英灵尽来”,即使落第也是光荣的;而“江淮度寒食……同心与我违”又表达出诗人对友人艰辛赶考的理解及送别友人的伤感,可看出诗人在“宽慰”中情感的变化。
这些都体现了此诗的“曲折”。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9分)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包含待见明主之意。
7.【提分攻略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贫困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分析不当,“过人声”不是指声音的美妙动听,而是说他的一腔感慨及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
8.【提分攻略20】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
②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燕然未勒”就是说功业未就,范仲淹有“燕然未勒归无计”之句;“胡雏”指当时威胁宋王朝的辽国等,用“胡雏”含有轻蔑之意;“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诗人渴望杀敌立功的自信与豪情;陆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联中,诗人曾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其少时之壮志;而如今诗人大志落空,揽镜自照,已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心中充满了愤慨与苦闷。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9分)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
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9.【提分攻略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两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错误,在颔联中,诗人只是通过王莽和周公的典故来暗指自己当时的处境,并没有说明贤圣的标准,只有在尾句“要之美恶由吾身”中,作者才道出了贤圣的标准。
10.【提分攻略20】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首先,面对非议,王安石是什么态度,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其次,面对非议,屈原在“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现出了什么态度;再次,他们两人在面对非议时有什么相似之处。
结合本诗和《离骚》选文,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在面对非议时,坦然说出“是非吾喜非吾病”,表明自己不会因为别人的议论而高兴或担忧,他相信“要之美恶由吾身”,即一个人的高下优劣在于自己的德行,因此他不会因别人而改变自己的理想和坚持。
屈原也是这样,他并不因别人的不理解而忧伤,他要求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
由此看来,他们两人在面对非议时都选择坚持自我,坚守内心的信念。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9分)田家苦章甫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①。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②;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