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19、剃头大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19、剃头大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剃头大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我”和老剃头师傅剃头的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我”给小沙剃头的内心感受。

重点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分析总结“剃头大师”指的是谁。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新词。

(课件出示)剃头执木尺否则骂人仇人习惯受刑厘米摸耳朵表弟胆小鬼理发眼神差付钱双倍虽然一件夺门而出2.谈话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给小沙剃头的事情,现在,我们继续探究“我”是怎么当“剃头大师”的。

二、朗读课文,重点感悟1.自由读文,看看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1)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课件出示)“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跟受刑一样。

”老师傅剃头,小沙的感受是?(跟受刑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预设:因为老师傅的老掉牙的推剪,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预设: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课件出示)“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剃头老师傅还熟练。

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我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短的只剩下一厘米。

”“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

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抓住重点词语或句子体会我的自信2.“我”和剃头师傅谁剃得好?预设:当然剃头师傅剃得好,因为“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

预设:而我剃完头发之后,小沙“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3.“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预设:在小沙的嘴里,“害人精”是剃头的师傅,因为小沙害怕理发,他们给他理发,弄疼他,让他很不舒服。

预设:“剃头大师”是我对自己的称呼,以为自己能理发,特像“剃头大师”的架势。

4.其实谁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谁才是个“害人精”?(老剃头师傅是“剃头大师”,“我”不会乱剪才是“害人精”。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自由读文,读出感情。

2.题目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为题目?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预设:这里有些自嘲的成分,嘲笑自己不懂装懂,硬冒充“剃头大师”,结果把小沙的头发剪得不成样子。

预设:通过这件事,是在回忆童年的趣事,表达对童年的怀念。

【板书设计】19 剃头大师害人精剃头老师傅剃头大师“我”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语文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一、二年级只是字词句的学习,到了三年级加了个作文,难度增大不少。

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和期中测试中反映出双基知识掌握得较好。

但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

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功底得到了培养,语文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用词更准确,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直抒胸意、畅所欲言。

效果分析1、突显了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

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多次次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

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突显了教材特点,半扶半放,抓重点词。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始终都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如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时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充分默读、圈画后进行交流。

3. 突显重难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可见,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应该在略读课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

何谓学以致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

精读课是为学,略读课是为了用。

老师平时在精读课加强指导,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读书中训练和运用读文能力,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

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深入领悟文字魅力。

教材分析《剃头大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秦文君先生的一篇佳作。

这篇短文描绘了“我”冒充剃头大师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小沙胆小,害怕剃头;第二部分写老师傅给小沙剃头过程;第三部分写“我”给小沙剃头的经过。

全文充满童趣,描写童年的糗事,读后令人捧腹大笑。

评测练习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执.行(zhí zí) 否.则(fuǒ fǒu) 受.刑( sòu shòu)虽.然(shuī suī) 一件.(jiàn jàn) 胆小鬼.(ɡǐu ɡuǐ)二、先辨字,再组词。

胆理付倍但埋村陪三、读一读,用加点的字造句。

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四、重点段落品析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liǔ lǔi)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jìn jìng)苦头。

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chà chāi)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你想想,这一会儿...痒...痛一会儿的,跟受刑一样。

1.给上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请仿写画横线的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结合上文,说一说小沙害怕理发的理由是?五、你小时候最怕做什么?和他大家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剃头大师》一文围绕着童年,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丰富情感体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语段。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教学效果1、突显了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

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多次次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

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突显了教材特点,半扶半放,抓重点词。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始终都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如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时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充分默读、圈画后进行交流。

3. 突显重难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可见,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应该在略读课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

何谓学以致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

精读课是为学,略读课是为了用。

老师平时在精读课加强指导,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读书中训练和运用读文能力,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

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深入领悟文字魅力。

二、不足之处1.本节课安排的读书环节少,缺乏读书目的。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老师的讲的多了点。

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

3.老师对于学生读书后的评价不够及时。

四、改进措施今后课堂教学应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

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的快乐。

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课标分析单元导语“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揭示了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两条单元提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和“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则点明了本单元语言运用与训练的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在《童年的水墨画》一课,体现在课后练习“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在《剃头大师》一课,体现在课后练习“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先猜猜它们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这也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即“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语文园地》里则特别提示“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近似”。

根据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及三年级的教学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透过对语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并真正地动手查查字典去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既“得言”,又“得法”。

从课文的内容方面看,《剃头大师》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十分鲜明——小沙“胆小”;剃头师傅看似“老掉牙”,却透出一股严肃和认真的劲儿;至于“我”,则十分调皮。

小沙因害怕理发,情愿把头交给“我”随意处置;“我”当然十分乐意,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随意乱剪,虽然最终闯了祸,但初衷并无恶意,纯粹就是出于调皮而已。

文中的小沙和“我”,都是一派天真!课文意在表现童年的“真”与“趣”,而不是为了批评“我”闯了祸以及批判童年的无知与调皮,这是教学中必须把握的。

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充分朗读,读出趣味,进而自读自悟。

知识与技能:1.会认本课“剃、执”等10个字,会写“表胆”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和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