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语义的定义1.意义: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2.语义:3.词义:句义意义>语义>词义2.语义: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符号所标记(代表)的意义内容就是语义。

语义指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单位的内容以及语言单位在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含义。

其中语言符号包括静态备用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和动态组合体(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等两大部分,其表示内容都属于语义。

词义——句义二、语义的分类有语言单位固有的含义,也有语言单位在语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还有社会文化背景所赋予它的特殊意义。

静态语言义和动态言语义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一)词汇的性质特点1.词汇定义(1)词汇(2)词汇学2.词汇的性质特点(1)语言的建筑材料(2)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系统性。

(3)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民族性(4)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发展性2.词汇的性质特点(1)语言的建筑材料→从功能角度言的。

其最终职能是进入句子→完成交际(2)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系统性。

(3)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民族性(4)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发展性(二)词汇的内容及构成1.词汇的重要单位→词/ 固定结构(1)词P120 ①定义P120、86 ②性质特点(2)固定结构2.词汇的内容(1)词的总汇①基本词汇(定义、特点、类型)②一般词汇(特点、内容)③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2)固定结构的总汇(熟语总汇)①成语(定义、特点)②惯用语③专有名称④歇后语、谚语、格言等其他固定的句子结构(1)词:词汇中最基本的单位①P120定义:语言中具有特定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②P86性质特点A.音义结合体:语言符号的音义密不可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形+音+义B.能够独立运用。

C.最小的造句单位。

→句子的材料。

注意:词与非词的区别用能否“独立运用”(单说单用)来区分语素和词,用是不是“最小的”(不能扩展)来区分词和短语。

(2)固定结构(固定词组、固定短语、熟语等):是指构成成分和结构关系固定,具有完整意义的词组→结构的定型化和意义的完整性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固定组合体,(词与词构成,但并非简单相加)→比词大一级的造句材料单位。

它们的结构和意义高度定型化,整体性特征鲜明→作为造句的备用单位存在,相当于词(以完整词汇单位的身份进入句子)2.词汇的内容词的总汇→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①基本词汇:语言中基本词的总汇。

A.定义:基本词:表示客观现实中基本事物和基本概念的那些长期以来常用的词。

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使用普遍而稳定,并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

基本词是词汇中的核心,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常用的那部分词。

B.基本词汇的特点:(1)全民常用性(普遍性)(2)稳固性(3)构词能力强(能产性)考察一个词是否属于基本词汇,主要是看它是否具有全民常用性和发展变化的稳固性,比如说“吧”、“呢”、“从”等语气词和介词,构词能力并不强,但是确实是全民常用的,而且古今词义也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还是属于基本词。

C.基本词汇的类型:①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②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③表示亲属关系的词④表示人体器官的词⑤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⑥表示数目的词⑦表示常见的行为动作的词⑧表示常见的形状的词②一般词汇:除去基本词汇之外的内容。

A.一般词汇的特点:①稳定性差②非常用性③很少能作词根,构词能力不强。

B.一般词汇的内容:一般词汇的内容丰富,容量大,很复杂。

①古语词②新词③地域方言词(方言俚语词)④社会方言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⑤外来词③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各有特点,存在差异→相互依存,联系密切A.基本词汇是一般词汇形成的基础,一般词汇是基本词汇的源泉。

一般词汇中多数词都是在词根的基础上形成:电脑、超市一般词汇不断为基本词输送新的血液:的士B.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一般词汇→基本词汇:火车、电话、电视、站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宰相、皇帝、大臣C.二者的构造材料相关(2)固定结构的总汇(熟语总汇)①成语: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意义→结构的定型化(不变性:多为四字格式)+意义整体性特点:A.结构的凝固性:不能随意改变增删。

阳春白雪、黄粱一梦B.意义的整体性:不等于单个词义的简单相加。

指鹿为马、两面三刀C.语法作用相当于词。

②惯用语:人们口头上经常使用的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结构。

吹牛皮、挖墙脚、拍马屁、走过场、开后门、碰钉子→意义整体化与成语相比,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往往可以改变,有一定的灵活性。

碰了一个大钉子;挖别人的墙脚③专有名称:专门用来指称某类事物、现象的固定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大学、语言学概论、人大常委(国家、地方机关、组织、书名)④歇后语、谚语、格言等其他固定的句子结构:二、词的词汇意义从语义的表现形式来看,语言意义可以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大类,前者主要由实词表达,后者主要由虚词、词缀和词尾等表达。

词是语言中的基本结构单位。

词的意义可以分成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两大类。

(一)词汇意义1.类型2.特点(二)语法意义第二节词义的聚合(词义的各种关系)一、多义词(一)多义词和单义词P127(二)多义词现象的产生1.根本原因2.本义、派生义、中心意义(三)多义派生的条件P127(四)词义派生的途径——引申 1.隐喻2.转喻(五)同音词1.与多义词的区别2.字形相同的同音词——字形不同的同音词3.作用二、语言中的同义词现象三、反义词的两种主要类型:定义,两种常见类型,鉴别方法(一)多义词和单义词P127多义词是一个词有多个意义。

腿上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所在的地方。

物体由于弹性作用突然向上移动。

一起一伏地动。

越过应该经过的一处而到另一处。

单义词是只有一个意义的词。

科学术语都是单义词,并且没有各种附带色彩。

一般新词也是单义。

(四)词义派生的途径——引申(隐喻、转喻(换喻))1.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之间的相似关系。

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似关系。

入门进入家居——读书学习入门(进门而未登堂入室)——入门(学习的初步阶段,而非深造阶段)隐喻产生的意义,实际上是从一个长期比喻用法获得的。

拼1:合在一起,连合。

拼2: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

二、语言中的同义词现象1.定义:所谓同义词就是指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

等义词是一种特殊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意义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理性意义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

词义的所指范围有大小之分,程度上有轻重之别。

“事故—事情”“批判—批评”(2)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贬之分。

“老头儿”和“老头子”(3)语体色彩不同,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分别。

“团结”—“勾结”、“成果”—“后果”(4)搭配功能不同。

“发扬”与“风格、作风”搭配,“发挥”与“作用、优势”搭配。

3.关于同义词有几个问题要注意:(1)等义词是一种特殊的同义词,语言中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来词的结果。

(2)需要把词义的“同义关系”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或“包含关系”区别开来。

(3)词的多义关系和同义关系之间有纠缠。

语言中多义词的各个意义差不多都可以和别的词的意义构成同义关系。

如“老”可以和“死”、“陈旧”、“火候大”、“长久”等构成同义词。

(4)同义词意义的细微差别,往往会影响到词的搭配习惯。

三、反义词的两种主要类型1.定义:反义词是语言中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

例如汉语“大—小”、“正确—错误”等。

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

2.反义词的类别(1)相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

例如“大”和“小”可以插入“中”;“热”和“冷”可以插入“温”、“暖”和“凉”;“黑”和“白”可以插入“灰”;等等。

(2)绝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

例如“正”和“反”、“真”和“假”、“男”和“女”,等等。

它们分尽了一个共同的意义领域而不留空白。

3.鉴别方法(1)相对反义词前面可以加程度词进行“切分”,例如加“有点儿”、“很”、“太”、“非常”、“极”等,而绝对反义词前不可以加程度词。

(2)否定鉴别法:对于一组相对反义词的两个词,否定甲,不一定肯定乙,肯定甲,不一定否定乙;——否定A 不一定肯定B对于一组绝对反义词的两个词,否定甲,一定肯定乙,肯定甲,一定否定乙。

——否定A就肯定B例如“红”与“白”,否定“红”,不等于肯定“白”,如“不红”反过来不一定就是“白”;同样道理,否定了“白”,也并非就是肯定“红”,所以“红”与“白”是相对反义词。

而“死”与“活”,否定“死”,就肯定了“活”,否定了“活”,就肯定了“死”。

好好东西她俩关系很好。

让开点,我好过去。

歌词已经写好了。

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友爱、和睦易于、便于完成五、语义的聚合(二)语义场的特点第三节句义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二、语义结构、语义关系、语义角色三、句法语义范畴四、语境中句义之间的关系二、语义结构、语义关系、语义角色1.定义2.分类(1)动程:动作、性质/状态、使动(2)物体: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3)外围语义角色:工具、处所、时间吃食堂、吃大碗、吃父母、吃同学、吃香蕉、吃馆子、吃大排挡、吃房租、吃利息3.与句法成分的关系四语境中句义之间的关系词义概念,句义判断。

句子的真值。

1.蕴涵。

蕴涵是两个句子中如果有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蕴涵关系。

具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涵有上位概念的句子。

比如“一个杯子”和“一个他家的高脚玻璃杯”就是上下位概念,而“我打碎了一个他家的高脚玻璃杯”这个句子就蕴涵“我打碎了一个杯子”。

2.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例如:A.我看见了小孙。

我们可以预设:B.有个叫小孙的人。

B是A的前提。

预设和蕴涵是两种不同的语义推断。

它们的区分可以用“否定测试法”进行:如果句子A预设句子B,则否定句子A时,句子B仍然是真实的。

如果句子A蕴涵句子B,则否定句子A时,句子B可真可假。

正如上文所说,否定“我看见了小孙”为“我没有看见小孙”,并不影响“有个叫小孙的人”的真实性。

而如果否定“我打碎一个他家的高脚玻璃杯”为“我没有打碎他家的高脚玻璃杯”,那么“我打碎了一个杯子”这个句子有可能不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我没有打碎他家的高脚玻璃杯”也可能意味着“但我打碎了我自己家的玻璃杯”等。

3.矛盾。

如果两个句子中有一个语言单位是在意义上对立的,那么,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的。

所谓语言单位意义上的对立是指,这两个单位必定有一个语义特征是相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