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毫针针刺法临床中常用的除七种补泻法
毫针针刺法临床中常用的除七种补泻法
【操作方法】
用毫针直刺肌腱或肌腹,亦可从受 损肌腱侧旁斜刺进针,同时捻转提插 行针,或调节针向与深浅, 可频频向 不同方向提插、捻转,并刺向肌腱配 合肢体活动。对于凝结固聚之疾的治 疗,在针刺后可再加灸法,以提高临 床疗效。
【主治病证】
恢刺法主要治疗筋痹,如筋肉拘急 痹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炎、肌腱的损 伤等。如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腱炎, 肩周炎,膝关节副韧带损伤,腱鞘炎, 跟腱炎,腱鞘囊肿等。有舒筋活血、 通经止痛的作用。
操作方法:
❖ 操作时先于痛处直刺一针,不立即出针, 而以左手随痛处上下循按,找到新痛点 后再出前针,又于痛点相应处刺入,反 复运用,直到痛点消除为止。
主治病证:
❖ 报刺法具有行气止痛作用。主要适用 于多处有明显压痛或疼痛不固定的疾 患,如游走性的关节痛、坐骨神经痛、 偏头痛等。
❖ 典型病例:
❖ 报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可根据坐骨神经痛放射 部位,对照经络循行路线进行分型,选取相应部 位腧穴。
典型病例:
齐刺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1.主穴:颧髎穴、阿是穴(颧髎左右两旁各1.5cm),配穴:阳
陵泉、丰隆。. 2.操作:先深刺颧髎穴,得气后针右侧阿是穴,再针左侧阿是穴,
呈45度角斜刺,三点一线,进针2—4cm,,最后针阳陵泉、丰隆 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1小时,每10分钟行 针一次,每日一次,15次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一周。
不同部位的针法:如耳针疗法、头针疗法、眼 针疗法、舌针疗法、夹脊针针法、腕踝针针法、 腹针针法等等。
毫针针刺法临床中常用的除七种补泻法(迎随 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 外,还有缪刺法、偶刺法、毛刺法、报刺法、 齐刺法、傍刺法、合谷刺法等)。
毛刺法
【概述】
毛刺法是浅刺皮肤的一种针刺方 法。《内经》,《灵枢·官针》曰: “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素 问·刺要论篇》曰:“刺毫毛腠理 无伤皮”。因邪客于皮毛,引起麻 木痹阻,或皮肤痒疮,用浅浮的方 法来治疗,轻轻地刺激表皮,刺皮 不刺肉,故称毛刺。
扬刺法
扬刺法
概述:
❖ 扬刺法是指正中直刺一针,四周各浅刺一针的一 种针刺方法。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 官 针》曰:“扬刺者,正中(纳)一,傍内(纳) 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主要用于治 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针之使病邪随多刺 之针扬而散之,故称为扬刺。因针刺的部位较分 散,又五针并列于一穴周围,故又称局部五针法。 现代临床运用的梅花针、七星针,就是扬刺演变 和发展而来的。
【操作方法】
针刺时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 且要求速度均匀,用力一致,连续轻 叩,根据病变的大小,反复刺至皮肤 轻度充血,但不要使之出血,在操作 时可采用在局部病变处叩击,或按经 络循行叩击等方法。
【主治病证】
毛刺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和 慢性疾病,如局部麻木不仁(浮痹)、 牛皮癣、皮肤瘙痒症、扁平疣、斑秃 等。
❖ 1.膀胱经型:取腰部压痛点旁背俞穴、秩边、环 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 2.胆经型选取腰部压痛点旁背俞穴,秩边、环跳、 风市、阳陵泉、悬钟、足三里、丘墟;
❖ 3.混合型选取腰部压痛点旁背俞穴、秩边、环跳、 承筋、阳陵泉法是指先正中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 三针齐用的一种针刺方法,又称三刺。本法始载 于《内经》,《灵枢 官针》曰:“齐刺者,直 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 刺者,治痹气小深也”。主要用于治疗寒气稽留 范围较小而深的痹症,即寒痹症。
概述
针刺法是利用各种不同的针具作用于人体经络、 输穴或其他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民间针法 是产生于民间并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各种针法, 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针具的针法:如毫针针法、巨针针法、芒 针针法、皮肤针针法、梅花针针法、小针刀针 法、小宽针针法、穴位埋线针法、温针针法、 火针针法等等。
操作方法:
先用手循按出痹痛的最敏感点,然后在其敏感点 直刺一针,再从两旁各斜刺一针,两针尖指向前 一针,使三针并列,以增强针感,其疗效比用单 针治疗更佳。
主治病证:
齐刺法适用于治疗肢体肌肉和肌腱之痹痛, 如软组织损伤、腱鞘炎、肩周炎,还可用于失语、 吞咽困难、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及痛经的治疗。
【注意事项】
1、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 宜使用本法。
2、毛刺是轻虚、浮浅地刺激表皮, 以局部皮肤轻微充血为宜,故应以不 出血为好。络刺则破皮出血,两者可 以出血和不出血来区别。
恢刺法
【概述】
恢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 周针刺,先从旁刺入,得气后,令患者作 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方向,以疏通经 气、舒缓筋急。《内经》,《灵枢·官针》 曰:“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 前后恢 筋急,以治筋痹也。”这里,“恢”有扩 大、宽松、恢复之意,因为这种刺法可使 拘急痉挛之肌肉舒松,恢复原来的功能活 动,故名恢刺。
【主治病证】
豹文刺法主要用于经络瘀滞之证, 如关节红肿热痛、跌打损伤之瘀肿,诸 疮肿毒,丹毒,肌肤麻木不仁等。
报刺法
报刺法
❖概述:
报刺法是根据患者所报疼痛之处(阿是穴)下针,然 后用左手循按上下处寻找其他痛处,拔针再刺新的痛 处,如此重复刺其痛处(阿是穴)的一种针刺方法。 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 官针》曰:“报刺者, 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 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意即刺针次数应根据痛 点而定。《广雅》释义:“报,复也。”这种方法随 痛处而针,频频报刺,不必拘于穴。故报刺法也是阿 是穴、天应穴刺法的渊源。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用循法 以催气、导气,或处理滞针的刺法等也属于报刺法的 范畴。
豹文刺法
【概述】
豹文刺法是以腧穴为中心,在 其前后、左右的四周散刺出血的一种 针刺方法。因其针刺出血点多,形状 如豹文,故称豹文刺。《内经》, 《灵枢·官针》曰:“豹文刺者,左 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 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操作方法】
用三棱针于腧穴周围和患处局部 散刺多刺;也可采用皮肤针重度叩刺 法,使其患处出血为度。豹文刺以刺 其经脉为主,故刺之较深,下针较重; 络刺以刺其浮络为主,故刺之较浅, 下针较轻,此其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