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河口镇马连咀村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项目承担单位:古交市国土资源局初步设计单位:山西同顺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编制日期:2010年11月5日古交市河口镇马连咀村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项目承担单位:古交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初步设计单位:山西同顺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复核人:编制人:编制日期:2010年11月5日目录1项目概况 (1)1.1古交市、河口镇简况 (1)1.2项目区概况 (1)2项目设计原则、依据、任务 (3)2.1规划原则 (3)2.2规划设计依据 (4)2.3项目建设工期 (5)3工程布局 (5)3.1可研报告主要结论 (5)3.2现场踏勘主要结论 (5)3.3工程布局 (5)4工程设计 (6)4.1土地平整工程 (6)4.2田间道路工程 (7)4.3排水沟工程 (8)5土地权属调整 (9)5.1土地权属现状 (9)5.2土地权属调整内容 (9)5.3土地权属调整措施 (9)6投资预算 (10)6.1编制依据 (10)6.2 费用计算标准 (10)6.3 投资结构 (12)7效益分析 (13)7.1社会及生态效益 (13)7.2 经济效益 (13)8施工组织设计 (14)8.1施工布置及方法 (14)8.2质量管理 (14)8.3施工进度 (15)9工程实施与后期管理建议 (17)9.1 工程实施 (17)9.2 工程管护 (18)1项目概况1.1古交市、河口镇简况古交市位于太原市西北50km处,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东翼、云中山南端,外围地势较高,中部则逐渐低洼,形成盆地地貌,平均海拔1604m,西南之狐偃山标高为2100m,丘陵山地超过全市总面积的95%,而河谷平川尚不足5%。
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古交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3′8″-112°21′5″,北纬37°40′6″-38°8′9″。
东与太原市万柏林区接壤,西与娄烦县相连,南与交城县、清徐县为界,北同阳曲县、静乐县毗邻。
东西宽50km,南北长53km,总面积1551km2。
古交市辖4个街道、3个镇、7个乡。
总人口21万人。
现有耕地24万余亩,林地50万亩,草地50亩,尚有90万亩荒山弃地可供开发利用。
河口镇位于古交市东北方向,国土面积198.47km2,管辖37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
总人口19973人。
1.2项目区概况1.2.1位置与范围该项目区位于古交市河口镇的马连咀村,项目建设规模252.60亩。
项目区主要拐点的大地坐标:①X:4210676,Y:612102;②X:4210626,Y:612153;③X:4209876,Y:611859;④X:4210227,Y:610762;⑤X:4210484,Y:610991。
项目区界线明确、清晰。
1.2.2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项目区地貌主要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山顶山坡覆盖第三系红色粘土和第四系黄土层,形成黄土梁峁、沟壑。
(2)气侯情况项目区位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半干旱类,气候特点如下:①季风环流交替明显。
夏季受太平洋高压暖湿空气影响,温暖而多雨,七月最高气温可达36℃~38℃,最大降水量可达100mm以上;冬季受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控制,寒冷而干旱,一月最低气温可达-25℃,月降水量常小于1m。
②光照充足。
年日照时数为2400~2600h,约占可照时数的60%,为高日照区。
③雨热同季、干冷同期。
6~8月为热季,月平均温度为22℃,同期降水量平均240mm左右,约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0%;12月至次年1、2月为冷季,月平均温度为-5℃,同期降水量平均3mm左右,约占年平均降水量的0.80%。
(3)土壤项目区属于黄土低山丘陵,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农业生产水平低。
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
土壤质地通体轻壤,疏松性暖,耕性良好,易耕易种;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g/kg左右,土壤全氮含量为0.35 g/kg左右,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2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75 mg/kg,经过工程措施及改土培肥后,产量会成倍提高。
1.2.3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共涉及马连咀一个村,人均纯收入1400元,农民以种地为生,没有矿产资源,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1.2.4植被项目区地处丘陵山区。
由于受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项目区植被分布为疏林农垦带。
农作物以玉米、谷子、土豆为主。
植被主要有杨、柳等。
灌木有蚂蚱腿子、杠柳、荆条等;草本多以禾本科、菊科、沙草科为主。
1.2.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项目区周边有道路与外界相通,是项目区与外界相通的主干道,为项目区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
除此外,项目区无其他相关基础设施。
1.2.6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面积252.60亩,涉及马连咀村的4个图斑,涉及其他草地、其他林地和有林地,经过实地踏勘,现状上无树木存在,均为荒地。
表1-1 项目区涉及图斑一览表表1-2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表由地籍库资料来看,项目区涉及的4个图斑,地类涉及到其他草地、其他林地和有林地,其中有林地和其他林地占绝大多数,少量为其他草地。
通过实地踏勘的情况来看,项目区地貌为土山或土沟,现状均无林木存在。
项目区土地集中连片,与外界有道路相通,交通条件具备,土层厚,土质好,具备开发成耕地的条件,开发利用程度较大。
2项目设计原则、依据、任务2.1规划原则以《古交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具体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产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粮食保障。
1)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2)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3)因地制宜地开发整理、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条件;4)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2规划设计依据2.2.1有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2.2行业技术标准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JL/T1011-2000);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JL/T1012-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JL/T1013-2000);2.2.3相关资料1)《古交市志》;2)《古交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2010年)》;3)《古交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年—2010年)》。
2.3规划设计任务1)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布局等;2)制定项目的建设目标;3)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细化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工程项目;4)计算项目投资;5)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评价;6)提出项目实施管理方案;7)制定施工组织方案等。
2.3项目建设工期根据该项目工程内容及工程量,该项目工程预计在5个月内完成。
工期从2011年1月份开始,至2011年5月份竣工验收,实际施工中,工期及工程的安排依具体情况及资金到位情况等因素,可以做适当调整。
3工程布局3.1可研报告主要结论对项目区252.60亩的山地、沟地进行开发,预计可新增耕地226.3亩;土地平整方量28037m3;修筑田坎2724m;修筑田埂方量为490m3;土地翻耕39.17亩;土壤培肥39.17亩;埋设管道372m。
3.2现场踏勘主要结论项目区分布有两条大沟,沟两侧是土山,项目的平整工程内容即为将两侧的土山进行削土处理,削减下来的土用来填沟,最终形成的耕地在沟内,耕地从高到低呈现阶梯状,形成大小不等的台阶式耕地单元。
平整内容基本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相近。
在项目区内除修建配套的田间路外,在田块的另一侧修建排水沟。
3.3工程布局3.3.1土地利用布局项目区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项目区的其他草地、其他林地等。
将沟两侧的土山进行削土,将土填于沟内,形成的耕地主要位于沟内,形成台阶式的耕作单元。
同时,项目区耕地要配套相关的道路设施,方便农民及小型机械进出项目区,另外,在田块的另一侧修建排水沟。
3.3.2工程布局项目工程主要分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
土地平整包括切坡填沟工程;农田水利工程为排水沟工程;田间道路指项目配套的田间道路的规划与新建。
3.3.3田块布局项目区土地在进行平整时,要做到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便于经营管理。
同时,充分考虑地形情况、新规划道路设施等因素,因地制宜,尽力做到田块布局的科学合理,所动土方量尽量最小。
该项目将沟两侧土山进行削土工程,削下的土用来填埋至土沟内,并且进行推平。
项目区开发成的田块基本沿土沟走向,呈台阶式,每个台阶内部整平。
4工程设计项目区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及排水沟工程。
4.1土地平整工程该项目的土地平整工程包括切坡填沟、土地翻耕及土壤培肥三个方面。
(一)切坡填沟项目区地形为土山和土沟。
平整工程的内容为将土沟两侧的土山山体进行削土,削下的土对土沟进行填埋,填埋后在沟内进行推平。
项目区包括的两条大沟均做这样的处理。
最终开发成的耕地位于原来的土沟内,从高到低成台阶式。
每个台阶内土地成一水平面。
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尽可能加大田面的宽度,增加耕地面积,整理成的耕地较为规整、便于耕种。
土地平整土方量采取典型田块计算法。
在项目区内选取一个典型的土山,计算要削掉土山的土方,切坡后在沟内进行推平处理。
由测量图知,典型田块面积为11907m2,土山面积8315m2,该处最高高程1452.55m,沟底最低1426.79m,削山的一侧时从半山削,高程位于1442m左右来填沟,所削的高度大概为6m,土方量估算为18861m3。
项目区总面积252.60亩,推算出项目区动土方量为266850m3。
再进行推平处理。
由于推平后,整个项目区形成几个大的台阶面,田坎高估计在5-7m,坎数估计13条,长度1000余米,坎的占地为3.50亩。
开发后耕地面积=总面积-田坎面积-道路面积-排水沟占地=252.60-3.50-18.9-10.78=219.42亩(二)土地翻耕项目区经过平整后,由于机械的碾压,土地较为瓷实,交由村民后不便于直接耕种,所以在平整工程完成后,要对项目区所有的耕地进行一次土地深翻工程,使土壤较为松软,便于耕种。
土地翻耕的面积为开发后项目区耕地面积,即219.42亩。
(三)土壤培肥由于项目为开发项目,经过开发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缺少肥力,影响耕种后的产出率,为使农业种植达到该地区耕地有机质等的平均水平,对项目区耕地的土壤进行培肥处理,培肥的面积为开发后耕地面积,即219.42亩,该项目计划连续培肥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