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赵学丽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
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因为三国军事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
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二、《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相同谋略的不同应用《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描写战争的艺术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不得是用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
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致胜,或静以待变。
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
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
三、《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
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
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
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
请看关羽首次独出大显身手、"温酒斩华雄"这一段——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第5回)何其震撼!何其神勇!作者并没有描写关羽如何奋勇厮杀,但通过这种气氛的渲染、背景的烘托却足以使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跃然纸上,同样收到了传神的效果。
《三国演义》大约有十八回是着重写关羽的,反映了他出生入死,纵横倥偬的戎马生涯。
但大部分回目,并没有直接描写惊险曲折的战斗行动,而是运用"神似"的手笔,以精炼的笔墨,渲染人物的精神威力。
这一特点在"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章节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程度、不同角度的体现。
其次,作者把"义"的品质倾注于关羽的一生,赋予了这一英雄形象以独特的鲜明个性。
关羽之超越众将、妇孺皆知,独具深远影响者,莫过于"义"了。
作者苦心孤诣地描写了他的义重如山,舍生取义的重义品质,把他塑造成"义"的化身。
在"屯土山约三事"这一情节中,作者便突出地表现了关羽在生死危难中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品质。
当时,徐州失陷,兄弟离散,关羽被围困于土山,迫于无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约"并要曹操答应之后才肯就降。
"三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还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表现了他的忠中有义,义中有忠。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为了收服他,费尽心机,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都丝毫无法令他动心。
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便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寻刘备而去,表现得何等光明磊落!而这正是关羽,在他身上绝无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财色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不改变他的初衷。
“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先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
"为他的忠义作了最好的注解。
此外,作者又通过"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情节表现了关羽另类的"义",这是深化关羽重义品质的重要笔墨,反映了关羽性格的复杂性,使关羽这一"义的化身"更趋丰满。
现说曹操。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
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
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
在我眼中,曹操不能不说是一位千古难寻的智者。
罗贯中似乎对刘备别有偏心,百般宠爱。
其正统思想开篇即见。
他十分明白的告诉读者,刘备是怎样的人,曹操是怎样的人?恨不得扯只读者的耳朵说,谁是英雄,谁是奸雄。
其实又何必呢?就象他自己所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曹操的名言:“宁愿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从此成为恶誉,也给曹操定了个性,千古叫人咒骂。
因为中国的儒教文化,其中就有“宁人负我,我毋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再内。
其实,在物欲相对贫乏的社会,人欲尚不到横流的地步,那种尔谀我诈、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人吃人的现象,还未成气侯。
而在血肉横飞的阶级斗争社会,这种美德多阁于憧憬,焉有不负之理?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
细想起来,曹操敢这样做,敢这样说,不也是光明磊落,心口如一,不失枭雄本色吗?比起那些实际上如此行事,偏又做出一番虚张,满嘴文章道德,革命口号,甚至还流出两行泪,要高尚得多。
对比袁术、鲍杏、孙坚,曹操自胜一筹。
还有在赤壁之败后,逃亡路上的三次“笑”中可见。
由此可见,曹操他虽奸而豁达,确实为一代难得的枭雄。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但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对手,既有老谋深算的曹操,又有才华四溢的周瑜,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在战胜这样的强大对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空城计的情节中,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又一次在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展示。
这正是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的道理。
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花费了最大心血、作出了最大努力并高度发挥其独创性的,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概而言之,《三国演义》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塑造诸葛亮形象:(1)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作者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中于他身上,有意突出他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水平。
(2)忠贞的典型。
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一身,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
(3)逆境中的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
诸葛亮并非不知蜀国的命运,但他倾尽全力为刘备打天下是十分悲壮的。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体现了崇高的悲剧精神。
(4)夸张与衬托手法的恰当运用。
这是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辅助手段。
刘备宽仁待民,待士诚心和义气。
《演义》通过曹操与刘备对比描写,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刘备宽仁待民,曹操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