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传承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传承

第26卷第3期2007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Zhengzhou Institute o fA e ronautica l Industry M anage m en t(Soc ial Science Ed iti on)V o.l 26N o .32007.6收稿日期:2007-03-09基金项目:2003-2004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AHSK03-0418);安徽师范大学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4XZXII)作者简介:杨守明(1962-),男,安徽亳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

程又中(1953-),男,湖北浠水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杨守明1,程又中2(1.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思想是 和平 、 合作 、 信义 。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表现为 天朝大国 的以 抚 为特征的恩威兼施;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表现为以 信 来 保全和局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表现为借助列强之力维持和平;从八国联军战争到辛亥革命,表现为 委屈求和 。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广东国民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从南京政府成立到 七七事变 ,表现为对日妥协有 度 以及努力促和;从 七七事变 到抗战结束,表现为立足于战争,不放弃和平,并以 信 求和。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很好传承。

关键词:和合文化;中国外交思想;传承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7)03-0076-04一、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及其国际关系原则主张恩格斯说: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1]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起源于原始宗教。

在经历原始宗教阶段之后,具有政治因素的伦理道德就开始萌生,并进而替代了宗教意识所具有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其原因是西周统治者通过总结、反思夏、商覆灭的历史教训,认为统治者的政治命运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表现决定的。

于是在传统的原始观念中产生了第一个道德观念!!! 敬德 ,即崇尚道德修养。

与此同时,西周统治者还产生了 保民 思想,提出: 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民之依∀∀保惠庶民, (#尚书∃无逸%)可见,周人的道德观念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除此之外,周人还从殷人的宗教观念中发展出 礼 的伦理思想,如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以此来维持宗法的伦理秩序。

此后,儒家创始人孔子进一步发展了殷周之际的道德伦理思想,提出一个新的、内容极为丰富的道德规范 仁 ,其本质含义就是 爱人 。

它所表明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亲关系。

孔子把支配原始社会的氏族血亲之爱加以发展,扩大到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把血亲之爱变成了人际关系普遍遵循的原则,主张: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进而,他又提出了处理朋友关系的 信 的道德规范,他认为 信 即是仁,即是在朋友之间应遵奉的 爱人 的原则。

同孔子一样,孟子的 仁爱 也突破了血族的局限,主张天下一家亲,彼此相爱。

他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墨子在孔子的 仁者爱人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兼爱 ,即 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 (#墨子∃小取%)。

即是说,爱人,要等到普遍爱了所有的人,然后才可以称为爱人,并且 爱无厚薄 (#墨子∃大取%),即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上述 爱人 与 兼爱 的思想,为群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当然也是中国和合文化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爱人 、 兼爱 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 爱 为基础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

首先,当论及国际关系原则时,老子谈到: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即大国对小国谦让,则取得小国的尊重;小国对大国谦下,则取得大国的容让。

墨子认为: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墨子∃法仪第四%),并说: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贯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相害也。

(#墨子∃天志下%),即无论大国小国,都是天的国家,国家之间应做到不以大压小,以强凌弱,这样天下的国家,都不用水火毒药兵器互相残害了。

其次,当论及国家间冲突,造成天下大乱的原因时,墨子分析到: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即诸侯各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杨守明,程又中: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传承国,所以才攻打别国。

细察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都起源于互不相爱。

可见 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兵家的军事思想也都体现着 爱。

孙子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孙子∃谋攻%)其主要含义是战争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胜为上策,最差的手段是军事进攻以至士兵伤亡。

这就是 爱在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体现,这也可以被看做当代 战争法中的人道主义原则的思想渊源。

总而言之, 仁、 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并由此形成 礼、 义、 信等道德规范以及 大同、 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念。

这些规范和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

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际关系的最主要内容是 和平、 合作、 信义。

因此,笔者所探讨的就是以 和平、 合作、 信义等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思想中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晚清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年。

这是清帝国由衰败走向灭亡,由 天朝上国走向割地赔款,丧失主权,面临瓜分的时期。

晚清政府的外交思想在这一时期虽然有阶段性的变化,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却始终贯穿其中。

1.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清政府虽然签订了割地赔款等不平等条约,但仍然坚持天朝大国对待邻国(夷狄)的 怀柔政策。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之际,道光帝就提出了 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衅(#清宣宗实录%,道光二十年七月祭丑)的对外总政策,即是说,在保持中国的大国威严的前提下,主要采取 抚或者说 妥协的方式来对待英国的侵略,希望以此显示出大国皇帝的宽宏厚德,从而体现出中国的 大国以下小国的传统文化理念。

2.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外交思想转变为 执行条约、 保全和局。

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同治朝总结了过去道光、咸丰时期对外政策失败的教训,确立了 执行条约、 保全和局的外交思想。

同治政府认识到: 外交之道,我处心信而使彼不疑,守信之法,务在中国官民,均以条约为准。

同治政府认为,信守那些条约,就可以不使外国人生事,从而 保全和局。

这一外交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朋友关系的道德规范!!!信。

但西方国家却不按照这一道德规范来对待中国,例如,在缔结 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日方的谈判策略就是:同中国代表商谈,不谈道德,只能谈事实,中国对草案不论接受、拒绝、或各条修正,论点皆须以事实问题为限[2]。

可见,西方列强是不同中国谈 道德的。

因此,中国以 信义为出发点的外交政策最终是失败的,其标志就是 马关条约的签订,它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地位。

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的外交思想是 以夷制夷,即借助一方的力量,制衡另一方侵略中国的行为,说到底也是为了 保全和局。

中日甲午战争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 执行条约并不能维持和平,因为中国没有保护自己、维持和平的力量。

而从 马关条约之后发生的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清政府产生了所谓 以夷制夷或者称为 借力维和的外交思想。

在这一外交思想指导下的最重要的外交实践是1896年 中俄密约的签订。

自三国干涉还辽后,清廷上下莫不感激俄国,都主张与俄 深相结纳,互为声援[3],都主张给俄国以好处、同它订立援助中国的密约。

当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到俄国后,俄方提出了在中国东北修铁路的要求,沙皇说: 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速, 将来英日难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

惟华自办恐力不足[4]。

可见,沙皇非常明白中国因力量不足,想借助俄国力量维持和平的心理。

当 中俄密约签订后,李鸿章回到上海时洋洋得意地说 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

由此可见,中国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同意俄国在中国修铁路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军事同盟进行侵略和扩张,而是维持和平局面,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头脑里,总丢不掉 和平这根线。

4.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到辛亥革命,清政府的外交思想是 委屈求和。

中俄密约的签订和李鸿章出访英、法、德、美四国试图达到 联络西洋,牵制东洋的要策,最终是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而宣告彻底失败。

在追求和平外交思想的尝试一次次失败后,从1901年 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暴发,清政府选择了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 委屈求和的外交路线。

三、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 中华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就南方的国民政府来说,其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从广东国民政府到蒋介石南京政府成立之前,国民政府把 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在国际上自由平等的地位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并以新三民主义作为这一时期的外交指导思想。

而三民主义的产生,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说就是: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首创者。

[5]可见,在三民主义的三个思想来源中,中国传统文化排在第一位。

在具体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对 民族主义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时,孙中山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

随着时势的推移,又把以 排满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发展到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 以期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至于大同。

[5]在说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的思想来源时,孙中山说, 联俄是因为 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6],总之,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他说: 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7]2.从1928年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对第3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日本采取妥协政策,这一政策背后的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的 谦让、 容忍、 和为贵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