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医学第五版-第二十六章 超声造影在肝脏的临床应用

超声医学第五版-第二十六章 超声造影在肝脏的临床应用

第二十六章
超声造影在肝脏的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造影增强超声在所有存在不肯定肝脏病变的病人 身上有适应证,尤其在伴有下列临床情形时:
①常规超声偶然发现;
②慢性肝炎或者肝硬化者的病灶或者可疑病变;
③有恶性肿瘤病史病人身上的病变或者可疑病变; ④病人的MRI/CT或者细胞学/组织学结果不能确 诊时。
如若观察到肝细胞肝癌内造影增强方式杂乱,则 表示肿瘤内新生血管形成明显。再生性结节也可 表现为动脉相增强,但于门脉相常表现为等回声 ,这点可与肝细胞肝癌结节相鉴别。

图2 HCC实时超声造影 图2 a 常规超声检查,胆囊(GB)床旁弱回声肿块()内及周边少许动脉血流 信号 图2b造影动脉相早期(16s),肿块内造影剂“充填”,回声显著增强(),并 见滋养动脉() 图2c 造影门脉相(44s),肿块内造影剂部分“退出”,回声变弱()
(4)经外周静脉(一般先用肘静脉)以团注的方 式注射超声造影剂,并用5-10毫升生理盐水冲 洗。针头直径不应该小于20G,以避免注射时因 机械冲击产生的微泡破裂。注射超声造影剂时应 该让计时钟开始计时。 (5)建议连续扫查60-90秒钟来得到动脉相和门 脉相。至于延迟相的评估,可以采用间断扫查的 方法,直到看到超声造影剂从肝脏微血管里消失 (6)由于实时造影增强超声的动态特点,建议在 视频或者数字媒体上记录检查结果。
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特征

恶性病变特点是门脉相和延迟相微泡的清除。

这在肝转移时尤其正确,而HCC可以表现出一些 延迟相的增强,或者可以是等增强表现。
1、肝细胞肝癌(HCC)

超声造影增强:典型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增强方 式表现为早期动脉相病灶高灌注状态,也就是完 全增强,而静脉相和延迟相表现低回声。
对未捕捉到典型表现的肝内小肿瘤或大肿瘤以及 少血供肿瘤的定性诊断的局限性。 另外,对较大肿瘤治疗后的观察主要在二维超声 显像下进行,容易遗漏空间上的区域性小灌注区 。



3、肝内转移癌

超声造影增强图像特征:富血供的肝转移癌可表 现为早期动脉相完全增强或环状增强,门脉相及 延迟相呈负性显影。
部分肝转移癌见到血流由周边向中心走行或内部 扭曲杂乱的血管。少血供肝转移癌可于早期动脉 相表现周边环状增强或无增强。

四、肝肿瘤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可以用于肝肿瘤消融治疗前、中、 后治疗效果的评价。
治疗前,对可疑病灶进行确认并鉴别诊断,
显示病灶的边界、局部浸润状况及周边的 子结节,准确定位肿瘤,了解肿瘤血管状 况及周围血管的关系。
治疗中,对常规超声不能明确显示的肿瘤,
如伴有明显肝硬化背景的或部分TAE治疗 后的肿瘤,以及微小肝癌尤其是毫米级小 肝癌等,超声造影能在不同的血管期显示 肿瘤,准确引导穿刺。同时在局部治疗后 即刻应用,便于区分有灌注的残癌区域与 无灌注的凝固区域。
三、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
(一)超声造影显示及定征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机理

肝脏超声造影的时相划分 由于肝脏组织有着肝动脉(25-30%)和门静脉(70-75 %)的双重血供,使用造影增强超声可以定义并观察到三个血 管时相。
时相
动脉相
显影开始(s)
10-20
显影结束(s)
25-35
门脉相
延迟相
30-45
>120
120
微泡消失(约240-360)
注:特定病人个体的血流动力学整体情况会影响三个血管相 开始的时间
(二)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
良性实质性病变的特点是在门脉相和延迟相持续 的造影增强,并可以用动脉相的增强类型进行进 一步鉴别诊断。
1、肝囊肿
造影增强图特征:在整个造影过程中均无造影增强表现。 但此时需与肝转移癌鉴别,因此造影超声必须与二维超声 结合诊断。
2、肝血管瘤
超声造影增强图像特征: 典型的肝血管瘤的造影增强方式表现为周边结节样造影增 强,造影剂逐渐向中心充填,约60-80%的肝血管表现 为这种特征;

另有20%的肝血管瘤内由于血栓形成或钙化的原因,使 得这些区域无造影增强现象。
造影剂由肝血管瘤周边向中心完全充填一般花费几分钟, 这个充填时间与血管瘤的大小有一定关系。 如果肝血管瘤(20-30%)内含有丰富的动静脉短路, 充填时间会减短到1分钟甚至几秒。因此造影后的60秒内 观察肝血管瘤的增强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FNH灰阶超声造影
4、肝细胞腺瘤
超声造影增强图像特征: 由于动脉高血流灌注为主,因此典型肝腺瘤表现 为早期动脉相完全增强,不增强的区域可能是出 血灶或钙化灶。与FNH增强方式相比,二者较难 鉴别,只是肝腺瘤不表现为轮辐状造影增强方式 。
5、局部脂肪病变
超声造影增强图像特征: 超声造影增强的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可与正 常肝组织增强表现一致,因而在造影过程中难以 突显局部脂肪病变。在动脉相与门脉相时,部分 病变内部滋养与引流血管表现为超声造影增强。
2、肝内胆管癌( CCC)

超声造影增强图像特征:早期动脉相的增强方式 可不同,但大部分表现为高灌注状态,也就是完 全增强或病灶周边环状增强;在门脉相晚期表现 为低回声。Klatskin瘤常伴有胆管周围炎,因而 不一定均表现为这种造影增强方式。
胆管癌于延迟相表现为低回声(无造影增强)有 一定的鉴别意义。目前,尚无鉴别硬化性胆管炎 与胆管癌的系列研究。
禁忌症:
1、对超声造影剂内任何成份过敏者禁止使用; 2、近期有急性冠心病症状或临床确定的不稳定性缺血性心 脏病患者禁止使用,这些疾病包括有:进展中或正在发作 的心肌梗塞、7天内有典型心绞痛发作者、在造影前7天有 明显加重的心脏病症状、最近行冠脉介入治疗者、不稳定 的因素存在者(例如最近心电图显示有加重倾向、实验室 结果不正常)、急性心衰、III或IV级心衰、严重心律失 常者 3、下列情况禁忌使用:右向左分流者、严重肺高压患者( 肺动脉压高于90 mm Hg)、不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对于怀孕及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 未确立,因而怀孕及哺乳期妇女禁忌使用。
二、使用方法
1. 外周静脉注入 使用剂量一般在0.01ml/kg~0.1ml/kg,经 肘前浅静脉注入即可

一般造影采用“团注” (bolus injection) 方式 不同的造影剂使用时的浓度和注射速度各有不同 的要求,可按说明进行。

操作步骤
(1)B模式下进行基波检查,可能还包括彩色和多普勒技 术。 (2)识别目标病变后,将探头置于稳定位置,把成像模式 切换到低机械指数的特定造影成像技术 (3)调整机械指数设置,来获得足够的组织抑制并保持足 够的深度穿透力。大血管结构和一些解剖标志如横膈应该 维持在勉强可见的水平上。注意:在一些最近的特定造影 超声模式中,采用了同时显示组织和造影信号的技术。
2、当超声作为引导消融的影像方法时,超声造影剂的加入可以 在下面每一个步骤里提供重要信息: ①在病灶治疗前的检测时,造影超声可与增强CT或增强MRI一 起来确认病人目标病灶的血流分布,以便治疗后比较消融前后
血管类型,并对在基波扫查上显示不佳的病变进行更好的显示
②对不适用二维超声检测的多血供或少血供病灶,增强造影超声 可以提高和改善治疗进针或者治疗能源的定位。 ③治疗中可立即评价治疗效果来探剩余存活肿瘤区; ④长时间跟踪随访来评价治疗反应。


图1 肝血管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 图1a 灰阶超声显示肝右叶不均质中等回声肿块(+) 图1b 谐波造影50s周边环形强化(),并见局限性团状强化区() 图1c 谐波造影1min30s周边环形强化向心性充填() 图1d 谐波造影2min36s肿块内部不规则强化()
3、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超声造影增强特征: 早期动脉期表现为高灌注性,也就是与周围肝组 织相比,病变部位表现为完全增强,也可表现为 轮辐状动脉样离心血流;均做出准
确判断;动态显示复发病灶的血流灌注特 征,区别于无灌注的坏死组织 及纤维瘢痕 组织。
五、局限性及副作用

超声造影技术虽然已显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毕竟属于超声检查手段,难以突破超声检查 所固有的某些局限性。其灵敏度在声衰减肝脏、 被肺气或胃肠道气体遮挡的部位以及深部病变时 会显著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