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人在场1.社会促进: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促进简单熟练工作,干扰非熟练的复杂工作;评价理论)2.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3.分散冲突理论:他人存在是一种干扰,当一个人正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产生两种碁本趋势之间的冲突:注意观众和注意任务,这种冲突能增强唤醒水平,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
唤醒是增加还是降低绩效取决于该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是否为优势反应。
如果从事不熟悉或难度大的任务,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进度;如果从事熟练或简单的任务,人们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全部的注意,为了补偿干扰,人们会更加专心、更加努力,实际效果会更好。
4.生理心理反应模式: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激励或威胁。
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激励模式,在生理上,这种模式类似于做有氧运动时肌体产生的反应;相反,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肌体上会发生类似于应对危险时的反应。
不同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最终会影响个体的成绩二、从众1.概念: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实验:谢里夫——诱动错觉实验(在黑暗的环境中,当人们观察一个固定不变的光点时,由于视错觉的作用,这个光点看起来好像前后左右移动,即产生自主运动现象。
实验者让大学生被试坐在暗室里,在其面前呈现一个固定的光点,然后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在单独估计时,被试的判断差异极大,从一两英寸到二三十英寸的都有。
阿西的群体压力研究3.原因:1)信息性社会影响——准确性,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性社会影响;2)规范性社会影响——归属感,人们有渴望被接受的需要,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
人们通常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喜欢自已,友好地对待自己。
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
4.影响因素1)行动者:个性特征(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率越低;果断性越强,场独立型)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反比)2)客观刺激物:清晰程度(反比)重要性(反比)3)所处关系或情境:群体凝聚力(正比)群体规模(先正比,达到最高从众率不再增加)群体成员身份(身份越高,越低)群体接纳个体程度(越深,越高)三、侵犯1.定义: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狭义)2.理论:1)生物观:侵犯是人的本能;2)挫折侵犯理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3.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是个体学习的结果。
四、利他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天气、城市规模、噪音2.社会环境:旁观者效应3.事件的紧急性4.时间压力五、参照群体❖ 1.概念:是令其他群体成员向往的一类群体,当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感到不满时,往往会寻找其他群体为参照,有时甚至在心目中树立起两个以上的参照群体。
2.代表意义:作为比较的标准;指望晋升其间的群体;个体以其他群体的价值和观念为行为准则六、梅奥实验说明什么问题?群体规范明确了群体成员行为的奖惩制度,保障了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性,从而维护了群体的稳定,发挥了群体的正常功能。
群体规范对一个有效的群体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七、群体极化1.概念:群体讨论倾向于使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
即当群体成员最初意见为保守时,群体决策结果将倾向于更加保守;最初意见倾向于冒险时,结果将导致群体决策更加冒险2.去极化:并非所有的群体决策都会产生极化现象,当群体成员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分裂性时,常常会出现折中现象八、人际关系•代价与酬赏的关系理论:认为人际互动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酬赏比个人的人格特征更重要。
三种基本关系:a对称的获利的人际关系:双方都知道彼此付出的代价小于酬赏,则维持巩固发展;b对称的吃亏的人际关系:双方都知道彼此付出的代价大于酬赏,则关系中断;c不对称的人际关系:双方都不对等,则难以长期维系九、人际吸引的五个因素时空接近性,相似性,能力,互惠式好感,外表吸引力十、小群体的沟通网络分类1.环式传递:沟通成员相互基于平等的沟通地位,与周边的成员互动与沟通,且沟通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方主控讯息的传送与回馈优点:成员间地位平等,易调动积极性缺点:解决问题速度慢,正确性差,不能发挥关键人物的作用2.链式传递:信息只能依次传递,信息上下传递都以单线形式优点:解决简单问题的时效高缺:1、信息经过层层筛选,容易出现失真的现象,使上级不能直接了解下级的真实情况,下级不能了解上级的真实意图。
2、各个信息传递者接受信息差异很大,平均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差距。
3、处于最低层次的沟通只能作上行沟通,或接收失真度较大的信息,造成心理压力大,最容易产生不满足感;每个成员的沟通面狭窄,彼此沟通的内容分散,不易形成群体共同意见,最低层次的沟通者与最高层次的沟通者难以通气,不利于培养群体凝聚力3.Y式传递优点:速度快,效率高缺点:组织成员之间缺少直接和横向沟通,不能越级沟通,除节点外,全体成员的满意程度比较低,组织气氛大都不和谐。
可能造成信息失真4.轮型传递优点:传递信息速度最快,解决问题的精确度高,处于中心地位的领导人的满足程度较高。
缺点:沟通渠道少,除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了解全面情况外,其他成员之间互不通气,平行沟通不足,不利于提高士气,组织成员心理压力大,成员平均满足程度低,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将这种沟通网络引入组织机构中,容易滋长专制型交流网络。
5.全通道传递优点:该网络是高度分散的,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同其他任何人进行直接交流,没有限制;所有成员是平等的,人们能够比较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成员的平均满足程度很高,各个成员之间满足程度的差距很小;组织内士气高昂,合作气氛浓厚;缺点:沟通渠道太多,易于造成混乱;对较大的组织不适用;沟通路线的数目会限制信息的接收和传出的能力;信息传递费时,影响工作效率。
十一、社会化1.社会化过程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2.社会化类型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十二、社会角色分类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先赋角色,自致角色2.根据角色存在的形态的不同: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制约程度的不同: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4.根据角色和角色间的权利地位关系:支配角色、被支配角色5.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6.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前台(自觉)角色和后台(不自觉)角色十三、角色冲突1.类型: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2.解决方法:角色规范化- 权利义务明确划分;角色合并法- 家庭主妇职业女性;角色层次法- 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角色上;角色地位变化法- 改变角色转业十四、自我意识结构(知情意)自我认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其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是关键。
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自卑、自怜、自责等,其中自尊感是关键。
自我意向:自我控制、自律自强、自我监督等,其中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是关键。
十五、社会知觉分类1.对他人的知觉: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2.对自我的知觉: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3.对人际的知觉: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
十六、社会认知过程十七、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1.一致性: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人们趋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2.评价的中心性人也基本上是从评价、力量、活动三种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
这一发现揭示了印象的内涵。
其中,评价最为重要;3.中心特性作用:在我们形成印象的时候,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就称为中心特性。
十八、社会认知影响因素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当时的情境(对比加工,同化加工,空间距离,背景参考)认知主体因素(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绪状态,认知偏见)十九、态度的三个基本成分二十、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不仅影响行为,行为同时也会影响态度二十一、产生偏见的原因1.社会分类:人们通常把社会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主观概念)2.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3.社会化: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4.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二十二、如何消除偏见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二十三、态度改变理论1.平衡理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
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向平衡转化2.认知失调理论:个体持有认知(思想、态度、信念及认知上所感受到的行为)彼此矛盾,从而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情况。
(改变行为,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3.社会判断理论:人们在对某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如果该事物与个人已经自身持有的标准或帮助判断的参照物相似的话,人们会判断其更加相似(同化);如果与参照物相差较远的话,则人们会判断其相差更远(对比)。
4.功能理论二十四、态度改变的方法(一)劝说宣传法1.传播者特征传播者的可信度,传播者的吸引力)2.信息沟通方面的影响(信息差异,信息的恐惧效应)3.信息呈现方式(单双方面:受众的文化程度【低对应单】原有态度【一致对应单】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对应单】。
不同信息的呈现次序【首因,近因】。
说服使用的媒体【复杂-不生动】)4.信息接收者的影响因素(人格因素,心情,卷入程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自身免疫情况,个体差异【认知需求,自我检控,年龄】)5.情境变量(分心,重复,预先警告)(二)角色扮演法通过某个角色对占据这一角色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
(三)团体影响法团体通过团体规范和准则来对个体时间影响,从而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四)群体讨论法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运用群体讨论、群体规定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罚变人们的态度(五)活动参与法引导人们参与有个活动来改变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