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城10名人故事

诸城10名人故事

诸城名人故事初一陈佳艺1、臧克家(1905.10.08~2004.02.05),诸城吕标镇臧家庄人。

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有的人》被世人熟知。

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

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诗论和文艺随笔。

50多年来,臧克家结集出版的新诗、旧体诗、散文、小说、诗论等著作近60部。

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

臧克家早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就同毛泽东见过面,并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的诗。

解放后,毛泽东又亲邀他去勤政殿谈诗,以后同臧老又有数次书信往来。

臧老曾对我说起他与毛泽东谈诗的往事。

毛泽东在臧老心中永远是一位可亲可近的诗友,他为自己能成为毛泽东诗稿的先睹者而感到十分荣幸。

毛泽东不耻下问,臧老也敢放胆修改毛泽东的诗句。

他当《诗刊》主编时,经常写信向毛泽东索稿。

“文革”后,人们对毛泽东的功过有不同的看法,有人问臧老如何看待此事。

臧老认为别人有批评毛泽东缺点的自由,我也有不想说的权利。

毛泽东对我有知遇之恩,这是不能忘怀的。

做人要有一点原则,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风飘摇,人云亦云。

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臧老表里如一,内外通明,从臧老的口中不会有半句假话流出。

臧老说,毛泽东知道《诗刊》即将创刊,很高兴,当时纸张困难,为了争取份数,臧老同文化部的一位负责同志、老朋友争得面红耳赤。

臧克家向毛泽东报告,《诗刊》只准印一万份,太少了!毛泽东反问他,你看印多少?他说:“五万份。

”毛泽东说:“好,我答应你们印五万份。

”毛泽东充分估计的是诗歌的意义和影响,而不仅仅是纸张问题。

毛泽东欣悦地对他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那篇《咏雪》的文章,我看过了。

”当毛泽东送他们出客厅的大门时,还高举大手送别,说:“把你们的作品送给我一份呵!”终身喜爱孩子臧老的夫人郑曼告诉我,臧克家永远怀着一颗童心、一颗善良的心,听到有灾情,总带头捐钱捐物。

臧老的大女儿臧小平在一旁插话道:父亲太关心孩子了,有一次,一个刚进幼儿园的男孩哭闹着不肯去,父亲见了心中不忍,百般劝慰后又给了一大把糖果。

孩子送去以后,父亲几次走到幼儿园门口,听听没有再哭闹,才放下心来。

10年前,郑曼给我讲了臧老关心甘肃武威县一孩子失学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

一位叫常清玉的女孩,父亲是建材总厂工人,她以高分考入高中,后母也有小孩,家境比较困难,她很苦闷,在《甘肃日报》看到访臧老的文章,感到他可以信赖,就请报社转信给臧克家。

臧克家看了信后,叫夫人回信,让她不要气馁,并举了华罗庚、齐白石等人的例子鼓励她奋进。

又通过《少年文史报》总编辑吴辰旭,请他帮助解决孩子就近入学问题。

这件事引起了甘肃省的重视,希望工程给她拨款400元补助,学校免去了她的学杂费。

臧克家夫妇每学期资助三四百元。

甘肃省委书记为此专门在省报上撰文,指出一个老作家如此关心失学儿童,要求全社会重视“希望工程”。

我想看看省委书记写的那篇文章,臧老摇摇手说,这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必要宣传。

2. 陶钝,原名徐宝梯,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散文集《故乡十小记》、《在福建前线》,短篇说唱《姑嫂打水》、《小俩口算账》等。

1996年11月14日在北京逝世。

生前著有《陶钝文集》行世。

16岁时,陶钝进入诸城县立高等小学,以文笔出众闻名全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诸城县旅京、旅济的学生回到家乡进行宣传活动,激发了陶钝的爱国热忱。

不久,他在诸城县立高小发起成立了反日会,并被推举为会长。

反日会决定在西关财神庙召开反日大会。

开会当天,山东诸城县城内各学校的学生全部出动,列队游行,步伐整齐,情绪高昂,走过了诸城的大小街道,群众纷纷驻足观看。

游行队伍到达财神庙前的广场上集合。

宣布开会后,来自北京、济南的学生发表演说。

台上的演说常常被台下激昂的口号声打断。

城关小学学生王柏年愤怒到极点,跳上讲台,大喊大哭,激动得不能自已,当众撕下白上衣的一块大襟,咬破手指,写下“宁死不当亡国奴”七个大字。

血书一展开,全场一片哭声。

学生们喊了一阵口号后,又开始游行,所到之处,商店纷纷关门罢市。

反日会还号召诸城群众抵制日货,在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盘查日货,持续近两个月。

当时陶钝虽然还年轻,但是在反日活动中非常活跃,做了很多工作。

1921年,陶钝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考取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里,陶钝深受一些优秀教师影响,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思想十分活跃。

省立一中的学生会不叫学生会,叫做“学校市”,仿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三权分立。

“市议会”由各村(学生宿舍被分为若干个村落)选举的两名代表组成,自选正副“议长”。

正副“市长”由“市议会”选举产生,是执行机关的负责人。

陶钝当选为“议员”后,又当选为“副议长”。

当时省立一中最有实力的学生社团是“新剧团”,陶钝积极参与“新剧团”的活动,后来出任“新剧团”团长。

“新剧团”通过话剧演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其中最受欢迎的剧目是《孔雀东南飞》。

陶钝自己也写过剧本,曾经把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改编为话剧。

国民革命在南方兴起后,很多学生投笔从戎,报考了黄埔军校。

陶钝认为要建立真正独立、民主的国家,必须用先进思想唤起民众。

192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

之后,在李大钊、路友于(山东诸城人,共产党人,革命烈士)帮助下,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北京政府被段祺瑞把持。

段祺瑞为了取得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决定召开关税会议,实质上是向列强出卖国家主权。

路友于等人发动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举行了反关税会议的示威游行。

陶钝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

经过多次群众运动以后,陶钝认识到:要挽救国家和民族,不能仅凭读书和爱国热情,必须进行有组织的革命斗争。

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

东北军阀张作霖进军关内,攻入北京,强行成立军政府,对革命斗争进行血腥镇压。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以及路友于等二十多位革命志士被杀害。

大革命的失败,使陶钝看清了自己的道路。

他毅然断绝了与国民党的关系,回到北京大学政治系研究马列主义。

1931年5月,他由徐子佩(当时是北京大学地下党负责人,后来曾与陶钝一起任教于山东省立一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3、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省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右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潮波及全国,王尽美被选为省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立爱国反日组织,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

1920年秋,他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积极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初又组织“劳动周刊社”,出版《济南劳动周刊》进行“提高劳动者地位”、“改善劳动者生活”的宣传,为革命进行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同时加强同北京、上海等地共产主义者的联系,积极酝酿建立共产主义组织。

不久,在李大钊同志的帮助下,秘密建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7月,他和邓恩铭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名义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加坚定了他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与决心,并改名王尽美。

会后,王尽美回到济南。

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9月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展会员数十人。

同时,积极领导开展工人、学生、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活动。

1921年冬,被省立一师以“危险分子”嫌疑开除学籍,从此专门从事革命工作。

1922年1月,与邓恩铭、王象午、王复元、王乐平等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会后留苏参观学习。

5月回国,建立中共济南小组(直属中央),王尽美任组长。

6月上旬,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尽美任支部主任。

时值军阀政府警察厅通令征收理发业“卫生执照”捐,尽美趁机组织发动理发工人大罢工,迫使反动当局答应免去“卫生执照”捐、全部释放被捕工人、允许自由组织工会等三项条件。

罢工的胜利,使广大工人受到很大鼓舞,为济南开展工人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为从理论上武装工人群众,更好地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7月创办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机关刊物《山东劳动周刊》。

1922年7月中旬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向大会汇报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及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指示。

会后,党中央派陈为人来山东帮助建立中共济南支部(直属中央),王尽美任书记。

8月调北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参与制定《劳动法大纲》。

9月奉派去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领导工人运动,建立党组织。

在他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于10月3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历经9天,终于取得胜利,争得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京奉铁路全线各地的罢工斗争。

继之参加领导了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

1922年11月,领导建立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小组。

4.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高密),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家喻户晓的“宰相刘罗锅”。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 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辩,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

尤其以书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帖,后自成一家。

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

刘墉的传说颇多,大都是歌颂他精明强干,足智多谋。

说有一天,乾隆皇帝心血来潮,与和珅一起聊天。

出了一个对子的上联是,“什么东什么西什么高什么低”,问和珅可有下联对?好溜须拍马的和中堂一时没了文采,就佯称自己跑肚子要如厕,皇帝恩准。

这和中堂溜出皇宫直奔刘府而来,家人说老爷在侍弄菜园子,和珅便满头大汗地跑到菜园子里喊刘墉,向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那刘墉说这有何难,只见他眼睛看着自家的菜园子,只骨碌一转就随口答出了下联:“冬瓜东西瓜西黄瓜高茄子低”。

和珅一听这联,乐了,连竖大拇指说:“对得好!对得好!”第二天上朝,皇帝想着昨天自己出的对子还没有下联,就当廷向文武百官征对。

和珅抢先一步说:“皇上,对子有了,下联是冬瓜东西瓜西黄瓜高茄子低”。

和中堂瞟了一眼刘墉,正为自己抢先说出了对子洋洋得意时,不料刘墉吟出了这样的下联:“文站东武站西君子高臣子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