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反思,尝试创新
——读《做个好老师并不难》有感
马晶晶
曾经看过一部港产电影叫做《可爱的你》,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主要情节是说一位打算提早退休的幼儿园老师计划半年后和丈夫一起环游世界,然而她偶然发现了一所面临倒闭的元田幼儿园。
幼儿园里只有5个小孩,如果聘请不到校长,学校将被拆除。
于是她毅然应聘,在这所破旧的幼儿园里,不仅要照顾处于各种问题的五个小孩,同时也要面临自己的人生考验。
当时看完后非常感动,心中想做个好老师的念头非常强烈。
但至于要如何做个好老师却很茫然,只知道一个劲的埋头苦干对工作对学生要尽心尽责,可往往吃了辛苦却收效甚微。
直到看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做个好老师并不难》这本书后有了极大的启发,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想做个好老师,除了要遵循传统,本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外,更多的是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用智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一、善于反思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实践的过程。
要学会反思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把平常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当成问题去研究。
找到研究的问题后去思考,打破传统思维,多角度的进行发散性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实施方法,去检验其执行的效果。
当然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提升,持之以恒。
做班主任也有一些年头了,这些年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不能抹去的一段重要记忆。
如何和学生友好相处,让学生信任自己,和学生面对面的交谈成为沟通彼此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开始我很怕和学生单独聊天,生怕学生会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产生“敌对”情绪。
后来在每一次和学生谈
话后我都要仔细回想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我说的哪些观点是这个学生可以接受的,同时从爱好兴趣、家庭、性格、交友等方面多角度的去了解学生,寻找合适的谈话切入点,慢慢的事情做起来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
从《做个好老师并不难》中我得到启发,老师不仅要“能说”还要“会写”,我把在工作上一些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事情记录在自己的空间里,渐渐的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让陷入职业倦怠的我“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尝试创新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一个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教师,势必不受学生欢迎,势必被时代淘汰。
我们面对的每一届学生,通常在年龄上差三岁,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三岁一个代沟”一点都不夸张,所以我们不能总用老方法来教育学生,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断尝试去改变自己。
创新我认为首先是一种心态,勇于创新的老师肯定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和一个时刻开放的大脑。
创新也是一种作风,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
高一的学生在学习上严重缺乏合理规划学习时间的能力,典型的表现在只要完成作业就觉得无事可干。
在这个问题上我除了按照以往的传统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计划安排上的指导外,增加了“计划本”的微创新。
要求学生对每天的晚自习和周末假期进行提前规划,并且把执行情况记录下来,我定期检查,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这样有效的保证了教育的落实情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善于反思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也许我们不能成为教育家,但起码我们可以努力做一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