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1、了解教学原则的定义和意义。
2、理解各个教学原则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学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遵守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教学原则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反映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还表明了教学原则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
教学规律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依据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
儿童学习过程是间接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陌生的。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讲,直观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实物直观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于学习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如生物学上学习心脏时,解剖家兔,医学解剖学,地理中的野外实习,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百闻不如一见。
我在教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年级上册)时,事先在菜市场里买来了足够的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分发在四个组的桌子上,让学生拿着观察,在读课文时读一句拿一种,充分认识各种蔬菜的特点。
实验的运用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就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听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来了不同的铁球,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演示。
事实胜于雄辩,留在学生们记忆里的可能不是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那清脆的“咣、咣”声。
2、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实,但往往不能直接拿进课堂,利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如各种教学仪器、模型等,多媒体课件等。
地球仪,人体模型,锥体、棱柱等数学模型。
3、语言直观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效果。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最为便利经济的一种直观手段。
如利用盆的形状来描述“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平原”的认识,描述“准平原化”和“梯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形容草原景观。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元。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黄土高原印象,非洲印象。
《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第40页。
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视年级、学科、学习内容不同而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
不要为直观而直观。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认识。
由直观上升到理论高度。
引导鼓励学生深入观察,启发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
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
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
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 、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
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
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
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
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
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
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
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
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
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
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
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启发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有领导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
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1、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活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画苹果看三国老师的教学观中国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
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
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
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
"--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是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
"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
"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
"--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象梨,第二次画得就有点象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
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
"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
"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上苹果。
"--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象南瓜,第二次可能象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讨论:三国老师的教育理念。
中国老师: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注重预设和控制,强调"教"的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凸现的是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抽象学习,外部操作学习,看不出内部操作过程。
日本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较为开放,关注知识的情景性,凸现的是观察学习,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内部操作过程。
美国老师: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关注个体,张扬个性,注重真实的学习情景创设,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凸现的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内部言语操作过程非常鲜明,不关注学习结果。
同样是画苹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三个小小的课程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厚、迥异的课程文化,不同的课程故事塑造着本质迥然的国民性格。
中国千人一面的教育,"工业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才是激活人的创造潜能的真正的创新教育。
中国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我在讲《小灯泡亮了》一课时,有电池、导线、开关、灯泡若干(电流实验盒),上课时,把学生领进了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给他们30分钟的时间,看谁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在这30分钟里,我只是巡视,看学生的表现,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不敢动手,在窃窃私语,我就督促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就开始了。
在20分钟的时候,还是没有一个灯泡亮起来,学生们有的只是在连接导线。
有的把导线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有的把导线接到开关的两端;有的把导线接到灯座的两端;也有的把各部件连在一起。
虽然接法多种多样,可是灯泡就是没有亮。
这时就有不少的学生问我怎么办?看到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发现了学习中的问题,并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说还有10分钟的时间呢,大家不妨认真看一看书,看书上怎么讲的?学生们都打开书看,然后我就把刚才学生连接的仪器收到演示台上备用。
学生们又开始动手,按书上的连接方法进行连接,结果很让大家吃惊,学生们都成功了:小灯泡真的亮了。
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老师接着再讲为什么学生们自己接的灯不亮的原因。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减少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这里所说的“序”,除了指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之序外,还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之序、智力发展之序,它们是一个和谐统一体。
朱熹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可说等。
”又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
”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因为在“新”与“故”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须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连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
让学生参与“温故”,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自动地“知新”。
例如,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计算长方形面积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又如学习“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