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的特征及其写作意义.doc.docx

案例的特征及其写作意义.doc.docx

案例的特征及其写作意义(一)什么是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

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殊的、需要进行探索和解决的两难境地和紧张状态。

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段,这些片段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

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不是教师教案、教师个案。

(二)案例的特征★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一教师与某一学生围绕一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

(三)为什么要写案例其一,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

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你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和模写。

如果我们说每个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

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教师无限的生命力。

记录、记载本身也承载着深深的历史感,每一时期、每一阶段处理事件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其二,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中难以化解的难题。

教师自己在对教学经历的梳理过程中,头脑中印象深刻的常常是那些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事实材料。

这样一个梳理过程。

会强化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同时也帮助教师认识他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所具有的学识。

还有哪些不足。

如果教师对案例的写作形成为一种习惯,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就逐渐会发现自身工作中的难点到底在哪里,以后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其三,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许多教师只有在期末或年终学校评价自己的工作时,才会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于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极少有意识地加以探讨。

而案例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扭转这种现象。

它虽然不是与教师职位的升迁相关联,但它通过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可以发现某些问题域,并进而澄清有关问题。

这实际上可以极大地促进其专业发展,促使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案例写作如果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不只是一时冲动岁末特有的行为,也就把反思当成常规工作了。

其四,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

通过案例,教师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提出的相应对策有哪些。

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会思考,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能否进一步形成案例?等等。

这种做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教师文化。

大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提升到意识当中来。

教师怎样写案例在写作案例时,写作者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案例应该反映的是一个真实事件,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劳伦斯( Lawrence,P. R.)说: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

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

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

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必须要把这一复杂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实复原以使人们能够理解它。

在课堂讨论中,大家以案例为对象进行分析和表达,各种观点体现了不同的思想方法。

要做到上述所有这些,案例必须首先是一篇好报道。

实际上,案例写作既像写好报道那样简单也像写好报道那样困难。

一个案例作者必须学会不仅恰如其分地报道他所看到的事情,而且还要能看出他所观察的事件中哪些对他来说是新鲜和不同的。

汉森( Hansen, A .J.)等人对案例写作过程和案例本身是这样思考的,他谈道: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当它进行顺利的时候又真令人兴奋。

----这部分地由于它使人思想开放,使人重新经历重大事件并真正参与对话,而这就是生活。

从案例作者的角度看,我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其中所包括的意思,能足够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并且富含启发性。

(一)案例撰写的一般程序1.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能会涉及到下列问题:案例描述了什么样的问题?涵盖哪些内容?你对这些案例有何认识?在你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2.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分析在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可以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下:这些案例读起来怎么样?你理解了他要表达的内容吗?从撰写者的角度看,内容表达得清晰吗?案例中描写的细节细致吗?案例中包括了哪些组成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怎么样?3.运用头脑风暴法,实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 .任何案例都是围绕一定问题展开的,因此调动大家的思维考虑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是完全可行的。

在这一步骤,每个教师讲出自己曾遇到过的一些问题,而其他教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讲出自己遇到的另外一些问题。

在这其中,尤其对那些两难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

问题意识或者说问题的提出,是案例形成的第一步,它给案例提供了一个基点和着眼点。

4.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合,问题与问题之间也缺少一定的逻辑顺序,因而,把相似的问题归并在一起,把性质相近的问题汇总成一个类别,使问题本身变得眉目清晰就尤为必要了。

5.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1000-3000 字左右教师在头脑风暴中提到的各不相同的论题,经过归并后有了一定的逻辑结构。

接下来可以让每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围绕自己曾经提出的论题撰写案例初稿。

初稿的篇幅不必太长,可限定在1000-3000 字左右。

在写作时,一要考虑界定的问题是否清晰,二要考虑表达方式是否得当。

6.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可以有这样两种形式,一种是 3— 4 位教师围绕一位教师写的案例进行讨论,另一种是3—4 位教师同时展示自己的案例,围绕这 3—4 个案例进行讨论。

这样一个阶段有些类似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

讨论既要关注到案例的内容,也要关注其表现形式,为每一案例的修改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案例撰写的规范案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有着自身一些独到的风格和规范要求。

1.使用过去时态案例用过去时编写,这样做可以防止今后某一天出现同样事实所造成的任何影响。

同时,用过去时写的案例也可以在教学上使用更长一些时间。

如果不使用过去时,就可能要标明写作案例的具体日期及案例事件发生的日期。

一般地说,使用过去时可使得案例作者能较为灵活地处理案例中反映的事实与问题。

2.尽量用表格来表示有关材料将所有可用表格形式表示的资料均制表列出,这一来是为了行文活泼,二来是为了便于读者明确把握有关事实。

3.事实反映要充分得到的全部有关事实都应该包括进去。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案例只出示有关单位或个人关于该特定情景的资料。

如果得不到某些必要的事实,往往应当加以说明。

要注意的是,在案例中不应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果要写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应当在案例中注明其为某某人的观点,而不得作为事实来加以报告。

4.必要时列出实际采取的决策案例反映的是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列出当事人实际作出的决策常常可以增加案例的趣味,并帮助学生澄清有关思想。

然而,是否要在案例中列人有关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用途和目的。

5.注明所引用材料的出处如果是以学校或教师等真实姓名(名称)编写的案例,应该在案例标题的脚注中说明材料的出处。

6.核对有关数据案例中列举出的所有数据都应该经过仔细核对,保持准确。

为了便于核对,可以在案例底稿和初稿上频繁标明资料出处,它应该比正式出版或发表的文本中标明的资料出处更为详细。

7.附表和附录表格、图表、其他格式化的制表或地图都可以作为案例中的附表。

这些附表应按其在案例中出现的顺序依次编号。

在每一附表的下面都应标明材料的出处。

不属于案例有机组成部分的材料,或因篇幅过长不宜列人正文的材料,可载于附录之中。

附录通常以字母或数字标示,如附录 1 或附录 A 。

这是从案例的形式上来说的,如果从其内容上看,实际上也有一些规范性的东西可以把握,突出地表现在案例都具有一定的结构。

第一是时间结构。

案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背景的,案例作者必须要对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可以依据时间先后来组织材料。

虽然有的时候出于某种考虑,要打破时间顺序,例如,为了提高读者的兴趣,有时会在案例开头先讲一件实际上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但你必须对事件发生顺序和案例的时间结构非常清楚。

第二是叙述结构。

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必须要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叙述,事件从哪开始,它的前因后果等,换句话说,案例的故事要娓娓道来。

第三是说明结构。

案例的写作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把有关情景向学生讲清楚。

叙述结构和说明结构有时并不是同一回事情,满足了叙述结构的要求,并不见得也能满足说明结构的要求。

相对于身临其境的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的交待就要尽可能地具体一些,以便于他们掌握事实。

第四是情节结构。

为了使案例变得活灵活现,让学生忘掉它是人为的,就必须加强戏剧性,设置悬念。

这几种结构在案例的写作中,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案例作者需要剔弊理纷,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序列。

(三)案例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为案例的初写者,常常易犯的错误有: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语言的陈述缺乏一定的序列,提供的细节太多,混淆了读者的视线和思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