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教师简介【主讲教师】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校长兼党直属支部书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互动教师】胡亚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潜能开发部,部长)王巧婧(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刁红梅(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课程简介【课程简介】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专题讲座部分介绍了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范畴,幼儿社会交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结合教育实例分析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最后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两方面详细而具体地探讨了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策略。

互动对话环节中,三位幼儿教师根据以往丰富的教育经验,结合教育案例探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了受欢迎型和不受欢迎型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受欢迎的幼儿走近同伴,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另外,三位老师还探讨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在同伴交往中,除了要引导幼儿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还应教会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合理地拒绝他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可见,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是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

案例分析《不爱理人的乐乐》将带您了解幼儿不愿与人合作的原因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学习要求】(一)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幼儿社会交往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学习难点: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二)理解与认识1.什么是幼儿的社会交往2.社会学习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3.认知加工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4.需要层次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5.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6.儿童交往的社会成长价值7.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8.什么是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9.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对同伴交往的影响10.什么是移情能力11.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12.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三)实践与应用1.结合实例谈一谈,幼儿教师应如何通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举例说明移情能力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3.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4.当发现幼儿不愿与同伴交往时,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寻找原因?(四)反思与提高1.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班级里是否存在不愿或不会与人交往的孩子,你是否分析关注过他们?2.你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吗?你的哪些做法是可取的?哪些做法还需要改进?3.班级中有“不受欢迎”的幼儿吗,他们的同伴交往特点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不受欢迎的原因,与同事探讨恰当的解决办法并写下来。

在日后的教育过程中尝试运用写下的方法,分析效果并记录。

案例评析【案例名称】不爱理人的乐乐——教会幼儿合作交往的技巧【评析教师】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案例】不爱理人的乐乐——教会幼儿合作交往的技巧乐乐性格内向,总是喜欢一个人玩儿。

在小区和妈妈散步时,经常遇到跟她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如果妈妈说“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啊!”她就会不停地摇头,拉着妈妈朝其他方向走去。

乐乐妈妈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都跟乐乐年龄差不多,经常互相邀请去各自家里做客。

为了丰富她的社交环境,让她有机会与小朋友接触,妈妈经常带乐乐参加这样的活动。

当他们别人家里时,小朋友们会主动带客人参观自己的房间,把好吃的、好玩的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可是知道同事和孩子要到他们家里做客时,乐乐会早早地就把房间里的玩具藏起来,客人来了也不许进她的房间,房间里的任何东西都不愿意让别人碰。

乐乐在幼儿园也不太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玩玩具时,她通常会选择一个角落坐下,如果有小朋友想借他的玩具或者想和她一起玩,她就会非常生气,跟老师告状说:“小朋友又抢我玩具了!”有时还会因此打小朋友。

【案例分析】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乐乐不愿意理人、爱打人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

乐乐与人交往的环境比较丰富,但是并不愿意与人交往,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同伴交往技巧,或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体验过与人交往的乐趣。

而后来乐乐所谓的“打人”行为印证了乐乐缺乏交往技巧这一观点,除了用手推人,她不会用语言表达如何拒绝他人的要求,不会邀请他人加入自己的游戏当中,加之年龄小的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尚未完善,有时出于善意地用手一碰,也容易因为力气过大而被同伴解读为“打人”。

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都与乐乐一样,不知道与人交往的好处,没有体会合作带来的乐趣,怕别人抢自己的东西,不懂得与人合作交往的技巧。

【案例反思】合作,是个体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指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

这种活动的结果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

早在2300多年前,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足见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如今,我们的时代更加强调资源共享,强调“双赢”,强调共同发展。

那么,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过程里,抑或是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学会与周围人交往、合作。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在过去的几年间,“421”家庭模式,也就是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和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也与我们越来越近。

这种结构使孩子得到了更多关爱,但如果教育方式不当,会大大限制他们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些家长会认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与小朋友接触多了,再加上老师的引导,他们自然会形成合作能力。

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但也有一些家长遇到了和欢欢妈妈一样的问题,进入幼儿园以后,在同一种教育方式引导下,其他孩子都形成了较好的合作交往能力,可是自己的孩子在同伴交往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么,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创造游戏活动机会,引导孩子形成合作意识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合作行为也通常开始于游戏活动。

所以,成人首先要创造活动机会,让合作进入孩子的意识。

孩子在3岁以前,思维发展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忽视周围的人或事物。

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周围人与事物的探索增多,这就需要成人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当孩子逐渐认识并了解与人合作的意义时,他(她)的合作行为也会随之产生。

例如在朋友聚会时,大家可以带上自己的孩子。

这样可以增大孩子的活动范围,让他们认识新的朋友,为合作行为的产生提供可能性。

二、选择恰当的游戏内容,让孩子体验合作的乐趣有了可以合作的人,接下来就该选择活动内容了。

不要小瞧活动内容的重要性,恰当的活动内容不仅可以促使合作行为的产生,而且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适合培养合作能力的内容有很多:在“过家家”中,大家分配角色,各尽其能;在“藏猫猫”中,大家轮流藏起来,轮流抓人,游戏充满乐趣。

我们还可以增大某些游戏的难度:如五岁的孩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10块的拼图,但是,对5岁孩子来说50块的拼图难度太大,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和小朋友每人完成其中一部分,最后再把完成的部分综合起来。

当孩子从合作中体会到乐趣时,他们再次出现合作行为的机率也将增大。

三、教会孩子运用礼貌用语,为合作创设良好开端通过故事、聊天等形式引导孩子明白,与人交往时,“我们一起玩好吗?”代表着友好和被接受,而“给我,我也想玩”意味着敌意和被拒绝;在与人一起玩以后,“和你玩真有趣!”代表着接纳与肯定,而“我不爱和你一起玩”则意味着不满意和拒绝。

四、当孩子拒绝与人合作时,描述希望孩子出现的行为而不要急于批评指责当孩子拒绝与他人合作时,成人应尝试把看到的情况和希望孩子做的事描述出来,如“我看到两个小孩在抢玩具,结果他们谁都玩得不开心!如果他们能拿多一点玩具玩过家家,似乎会更有趣!”描述之后给他们单独相处的机会,成人就会惊奇地发现,两个孩子生气一段时间后,会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描述”远比批评和指责的效果好得多!专题讲座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一、什么是幼儿的社会交往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1】【2】幼儿的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与成人(父母、老师等)的交往,以及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两种基本形式。

二、关于幼儿社会交往的理论(一)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着重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三者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在谈到同伴交往时认为,儿童通过强化和模仿习得与同伴的交往,即儿童看到了其他儿童的交往行为并从中受到启示,自己也逐渐开始了与同伴的交往。

与此同时,成人也强化和鼓励他们这样做。

儿童受到了提示或指导,他们的同伴关系便在榜样和强化的作用下逐步形成。

对父母来说,这些见解、反馈、指导、鼓励和移情可能是经常的、自发的、自然的。

正是这种经常的、自发的、自然的与孩子进行交谈,才对他起到了一种强化作用。

这种方式不仅鼓励和指导了儿童之间的交往,还使得他们能够比较恰当地与同伴交往并保持下去,甚至能够形成友谊。

(二)认知加工理论皮亚杰认为,人际关系是典型的社会思维,社会知识也就是交往知识,包括或涉及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而这些关系正是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的。

如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平等关系,并通过不断的平等合作,逐步建立起他们能够一起进行活动的规则。

儿童通过学习如何进行交往而理解人际关系并获得交往的知识。

皮亚杰在阐述儿童的“自我中心”时认为,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在交往中学习交往知识并理解社会规则;二是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表现为逐渐摆脱自我中心,越来越能看到或理解他人的观点。

大量研究表明: 幼儿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他人各种不断交往的过程中, 建立起与父母、同伴、教师之间的社会性联系。

在这些联系中,不断发生着幼儿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幼儿的社会性理解和个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三)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与理解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又称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属于成长需要。

家庭和幼儿园是学龄前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和同伴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因素。

幼儿有着强烈的社交欲望,他们希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伙伴的互爱和认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