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如何选择课外读物

中学生如何选择课外读物

中学生如何选择课外读物
作为中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学生通过读书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

一本好书,可以引导你走向成熟的彼岸。

学生时代,读一些有关人生、理想、修养方面的书,可以给你提供丰富的营养,使你受益终身。

选择课外读物,应有针对性,要切合自己的实际状况。

如自己某一方面知识贫乏,那么你不妨找些这方面的精品书籍来读,这会使你学到课堂上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以弥补你知识的缺陷。

甚至,一本好书,可以奠定你将来人生发展的方向。

选择课外书籍,还要有趣味性。

课外阅读的兴奋点基于浓烈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同书籍的趣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

书籍无趣味,读书无味道,显然不愿读,结果也读不好。

课外读物纷繁、浩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数理化、文史哲无所不包,就少年儿童的阅读特点,无非可分为三类:一是有利于巩固、扩充知识,进一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读物;二是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各方面知识和才学的读物;三是有助于松弛生活节奏,调节情趣的读物。

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适合你阅读的课外读物。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倡导,更多的高中生已意识到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是高中生在选择课外书方面却存在这很大的差异。

高中生对课外书的选择缘何会有这样大的差异,他们又该怎样选择课外书?就此问题,本文试图从探究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误区出发,浅谈高中生如何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

首先,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只看教辅资料,不读与课本无关的读物。

高考是牵动社会多方面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影响着中学生的阅读习惯。

现在多数高中
生课外阅读的面十分狭窄,精神营养很不充分。

理科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是多以学科参考书、教辅资料为主,课外阅读的种类不宽阔。

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外仅仅通过阅读辅读文化课的书籍获取信息,不涉及更为宽广范围的书刊或报纸,这样形成的知识系统将会很封闭、知识面很狭窄、视野很不开阔。

进入新世纪以来,多个省市高考中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都明确指出考查考生“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科学、关心他人,引导考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

理科高考中以社会问题为背景的试题,以重大事件为背景的试题,以重大的影响人类的发明为题材的试题,以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或人文现象为载体的试题等都已经多次出现
我们知道,书本知识是学好文化课的重要途径,在毕业年级为了备考进行针对训练,梳理知识内容,选用适量的教辅资料,无可厚非也十分必要。

但是高考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只是一个跨步,况且现在高考内容的变化趋势也是朝着“注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评价考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适当拓宽视野”的方向发展。

因此通过阅读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仅仅是为了通过高考,也为了将来更好地展翅飞翔做好必要的准备打好必要的基础,对高中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在高中阶段的三年里,至少在假期内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拓展阅读,既倾向性地弥补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又合理调剂自己的假期生活,让假期过得丰富多彩而有意义,让一个更加健康完善的“我”出现在同学和老师中间。

适合理科高中生阅读的书籍种类繁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去阅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精读还是泛读,粗读还是细读,浅读还是深读,慢读还是快读,重点阅读还是全面阅读。

在这里仅凭借本人对广大理科同学的了解,推荐这样几类读物供参考。

其次,追捧青春文学,冷落经典作品。

近年来,青春文学大受学生的追捧,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等成了中学生心目中的明星。

而那些流传已久的文学经典则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

这种追星式的阅读加剧了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变化,使学生思想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和否定因素,常常陷入现实与虚幻的矛盾之中。


为那些作品强调和夸大了社会的复杂、生活的烦恼、学习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突出了“郁闷”的主题,对现实社会,他们是批判多于肯定。

这些作品常以虚幻的故事情节给读者提供一个逃避与宣泄的空间,使青少年如遇知音,爱不释手。

笔者认为青春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还不是很成熟,但毕竟是最贴近学生兴趣的作品,学生往往能够从中得到阅读快感,就如吃麦当劳、肯德基,至少可以满足他们的味觉需要。

但要说营养则另当别论,教师必须帮学生认识到“偏食”的危害,引导他们了解青春文学的副作用,利用一切时机,结合经典文学的教学,加以对照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青春文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表现真、善、美,给人勇气和力量,语言精美,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的经典文学上来。

这些经典文学,新教材安排了“名著导读”专栏。

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引导高中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读一些名家名著。

第三、热衷外国名著,轻视国内名家。

受社会上崇洋潮流的影响,有些中学生非外国书不读,甚至于非外国畅销书不读。

很多学生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中译本外国名著或畅销书之后,只是了解一些故事和人物,学到了一些非中非西的语言形式。

例如:前些年流行较广的读《哈利波特历险记》。

读这类作品,并不是一点不好,而是由于外国文学原有的思想和艺术水平,靠翻译很难完全表达。

况且当今的翻译作品良莠混杂,牵强附会,胡乱改编的译本比比皆是。

一不小心,读者就可能受到精神和语言污染。

因此,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选择外国文学中的精品来读。

同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名家名作,体会那些经典的精妙所在。

比如:曹雪芹的博大和深刻,钱钟书的智慧和幽默,巴金的细腻和真诚,周国平的坦率和哲思,余秋雨的文化与文明,谢冰心的热情与善良……
第四、爱读快餐文学,不读散文随笔。

在高中生中,不少同学爱读《故事会》、《传记文学》等一些大众化、平民化的光有情节描写,少有文学意蕴的快餐式的文学作品。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同学迷上了所谓的网络文学、梦幻文学或叫神幻文学的作品,这些书甚至是流入市场的非法出版物。

在这些读物中,一些写手为满足中学生好奇心理,粗制滥造以神怪、猛鬼、星战、游戏为题材的作品,此类作品充斥了凶杀、暴力、无厘头的搞笑,甚至色情,完全没有阅读价值,只能成为侵害高中生精神世界的心灵鸦片。

少数学生读后,欲罢不能,无法集中精力从事正常的高中学习,直至荒废学业,家长、学生痛苦不堪。

从高中生学习的紧张程度和学习任务繁重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以上所谈的阅读误区,笔者建议他们选择阅读短小精悍的散文、随笔,这样会更划算。

其理由如下:1.散文、随笔的内容少而精,又最贴近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学以致用。

2.读散文、随笔在时间上可以灵活安排,不别担心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

3.散文,随笔的品位较高,尤其是登载在《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语文报》等报刊上的短文最值得阅读,这些读物能够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引领中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前进。

4.课外读散文、随笔,学生可以自由地读,自由地感悟。

不像课堂教学散文在很大程度上肢解了散文的美,我们要把散文的美还原为整体,而整体美的把握靠的是读,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情感去读,去体会,去感悟,去交流,学生就会对散文有全新的认识。

当然,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比如武侠热、漫画卡通热等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观察、分析、引导,使学生能够有益身心,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广泛延伸。

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读书要有选择。

作为一个中学生,其分析能力还不强,认识能力较弱,读到一本思想内容健康,趣味昂然,知识丰富,富于哲理,能够陶冶人们情操的好书,就如同交上了好朋友,遇到了好导师,会受益匪浅。

反之,不健康的书籍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当今书籍市场良莠不齐,作为青少年应根据自己的志趣选择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好书,喜欢理科的选择一些科技读物、科幻小说,喜欢文科的可选择中外名著,也可为我们订阅一至二份优秀报刊杂志,或吸取一些精选的学科参考资料。

②要合理安排时间。

初中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家长在要求孩子认真完成学
习任务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业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③读书要讲究方法。

阅读应泛读和精读结合,泛读是对所要阅读的文章只进行大体的浏览和粗略的通读,泛读可使我们青少年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书籍,能充分利用较零散的时间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资料、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目的。

泛读适用于阅读大部分的中外名著和报刊杂志等。

精读要对所阅读的书籍认真领会,反复思考,深入理解。

精读适用于与自己学习密切相
关的书籍,如阅读参考资料等。

2、参加课外实践。

一、课外活动与读书应相辅相成。

留学生一般多专心学业,对课外活动较不重视。

其实,在叁与课外活动时,除了松弛学习的压力与紧张外,更可培养广阔的胸襟与开朗的性格,对个人的特质培养及未来发展,是有极大助益的。

况且运动有益身心,良好的娱乐嗜好对调剂身心也有帮助,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我们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除了迎合个人喜好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它的内容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国内外文化精髓,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我们通过课外的学习,汲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