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及仪表电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的代号、规格、结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等。
本标准包括了阻燃、无卤低烟、耐火类型的电缆。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监控回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及检测仪器、仪表连接等连接线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2900.10 电工术语电缆GB/T 3956 电缆的导体GB/T 9330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GB/T 2952 电缆外护层GB/T 6995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JB/T 8137 电线电缆交货盘GB/T 19666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GB/T 2951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GB/T 3048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GB 5441 通用电缆试验方法GB/T 17650 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体的试验方法JB/T 10696 电线电缆机械和理化性能试验方法3 产品代号、表示方法和规格3.1 产品代号系列代号计算机及仪表用电缆 DJ导体代号铜导体省略绝缘代号聚氯乙烯绝缘 V聚乙烯绝缘 Y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 E交联聚乙烯绝缘 YJ屏蔽代号铜丝编织屏蔽 P铜带或铜塑复合带屏蔽 P2铝塑复合带 P3护套代号聚氯乙烯护套 V聚乙烯 Y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 E铠装代号双钢带铠装 2外护套代号聚氯乙烯护套 2聚乙烯护套 3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 3结构代号软结构〈移动敷设用) R燃烧特性代号阻燃A类 ZA阻燃B类 ZB阻燃C类 ZC阻燃D类 ZD无卤低烟 WD耐火 N3.2 产品表示方法3.2.1 产品用型号、规格和标准编号表示3.2.2 产品表示方法举例1)10对2芯1.0mm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VP 10X2X1.0 Q/LT 02-20152)20对2芯1.0mm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铜带分屏蔽铜带总屏蔽双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P2VP2-22 20X2X1.0 Q/LT 02-20153.3 产品规格产品规格见表1表1 产品规格成缆元件结构标称截面mm2对线组三线组四线组0.5 0.75 1.0 1.5 2.5 1~50 1~24 1~104 使用特性4.1 工作电压交流50Hz U0/U 300/500V4.2 电缆长期最高工作温度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70℃聚乙烯绝缘电缆 70℃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电缆 70℃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90℃5 技术要求5.1 导体5.1.1导体应符合GB/T 3956的第1种、第2种的要求,软导体应符合GB/T 3956中的第5种导体。
镀锡铜线还应符合GB/T 4910中TXR型镀锡铜线的要求5.1.2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毛刺、无油污、无机械损伤。
5.2 绝缘5.2.1 绝缘应为表2所列的挤包固体介质的一种5.2.2 绝缘标称厚度应符合表3规定。
绝缘的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
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90-0.1mm。
5.2.3 绝缘线芯如采用颜色识别标志,其颜色应符合GB/T 6995规定,颜色应不迁移、不褪色。
5.2.4 绝缘物理机械性能符合表5的要求。
5.2.5 绝缘线芯应按GB/T 3048的规定经受4kV交流50Hz火花试验检查。
表2 绝缘混合料5.3 成缆元件5.3.1 成缆元件的结构1)对线组—两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a线、b线;2)三线组—三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a线、b线和c线;3)四线组—四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a线、b线、c线和d线。
5.3.2 成缆元件的节距成品电缆中,1.5mm2及以下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为100mm;2.5mm2及耐火型电缆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为120mm。
电缆中非屏蔽成缆元件相邻宜采用不同的绞合节距。
5.3.3 成缆元件的识别成缆元件可采用色带或数字或色谱识别。
如采用色谱识别,对线组色谱推荐采用蓝/白、红/白、绿/白、红/蓝,蓝/白对为标志对,其色谱推荐按表4规定执行。
三线组和四线组色谱制造企业自定。
5.3.4对于非屏蔽两对电缆也可采用四芯星绞组型式,星绞节距应不大于150mm。
5.4 成缆元件分屏蔽5.4.1 分屏蔽可采用金属带绕包或纵包或金属丝编织型式。
软电缆如用于移动场合应采用铜丝编织结构型式。
5.4.2 对于金属带屏蔽,屏蔽带下应纵放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2mm2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作为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
金属屏蔽带的厚度为0.05〜0.10mm,重叠绕包层的重叠率应不低于25%,纵包重叠率应不低于15%,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应向内侧,包带层应平整不得漏包。
5.4.3 对于编织屏蔽层,编织单线直径不小于0.12mm,编织密度不小于80%,编织密度按5.6.3计算。
5.4.4 在屏蔽层的外面应绕包二层0.05mm厚的聚酯带或其它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每层的最小搭盖为25%,或是绕包一层,最小搭盖为50%。
表5 绝缘物理机械性能5.5 缆芯结构5.5.1 缆芯绞合缆芯按同心式绞合,相邻层绞向相反,最外层绞向为右向。
缆芯绞合节距不大于成缆外径的25倍。
5.5.2 缆芯包带缆芯外重叠绕包一层厚度为0.05mm聚酯带,也可采用其它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作为包带材料,其绕包重叠率不小于50%;或绕包二层,绕包重叠率不小于25%。
5.6 总屏蔽5.6.1 屏蔽形式屏蔽形式分铜丝编织,复合带材绕包或纵包,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等型式。
软电缆如用于移动场合应采用铜丝编织结构型式。
5.6.2 金属带绕包或纵包采用0.05〜0.10mm的软铜带或符合金属带重叠绕包或纵包,重叠率应不小于15%。
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应向内侧。
包带时应在金属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5mm2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的引流线。
5.6.3 铜线编织如果采用铜线编织,编织用圆铜线的标称直径应符合表6的规定,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80%。
铜线编织时不允许铜线头裸露在编织层外面,铜线头裸露时应停车修整。
铜线编织层不允许整体焊接。
表6 编织用圆铜线标称直径编织前假定直径dmm 圆铜线标称直径mm编织前假定直径dmm圆铜线标称直径mmd≤10 0.15 20<d≤30 0.2510<d≤20 0.20 30<d 0.30 注:假定直径计算方法按照GB/T 9330.1-2008的附录A的规定(以下同),其中:对线组线对假定外径 d p=D C×2+2△p mm三线组线对假定外径 d p=D C×2.16+2△p mm四线组线对假定外径 d p=D C×2.42+2△p mm式中:D C为绝缘线芯假定直径△p分屏蔽层(若有)的标称厚度,其值按照GB/T 9330.1-2008的附录A中A.2.4的规定。
成缆外径:对线组:D p=d p×k×cfmm cf:分屏为0.89,总屏为0.82;三线组:D p=d p×k×cfmm cf:分屏为0.94,总屏为0.87;四线组:D p=d p×k×cfmm cf:分屏为1.0,总屏为1.0。
k为成缆系数,见GB/T 9330.1-2008的附录A编织层编织密度按公式(1)计算P=(2p-p2)×100(1)式(1)中:P―编织层编织密度,%P―单向覆盖系数式(2)中:D―编织层的平均外径,mmd―编织铜线的直径,mmm―编织机同一方向的锭数n―每锭的编织线根数L―编织节距,mm5.6.4 采用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的编织型式时,铝塑带的金属面应朝向铜丝编织层,其绕包重叠率和编织密度分别符合5.6.2和5.6.3的要求。
5.6.5 总屏蔽层外允许重叠绕包一层0.05mm聚酯带或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
5.7 铠装如果用户对电缆有铠装要求,铠装应符合GB/T 2952标准的规定。
5.8 电缆外护层5.8.1护套材料护套应为表7所列的挤包固体介质的一种。
外护套材料应与绝缘的工作温度等级相适应。
表7 护套混合料护套混合料代号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聚乙烯PE 70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WH1 70聚氯乙烯ST1ST27095.8.2 护套厚度挤包护套标称厚度值TS〈以mm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S=0.025D十0.9最小厚度为1.0mm式中:D挤包护套前电缆的假定直径,m m。
上式计算出的数值应按四舍五入修约到0.1mm。
护套平均厚度应不小标称厚度,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85%一0.1mm5.8.3护套应紧密挤包在缆芯上,护套应均匀光洁圆整无缺陷。
护套机械物理性能符合表9的规定。
6 成品电缆6.1 电缆外径如用户对电缆外径上下限值有要求,其电缆外径平均上限值和平均下限值的规定值按照用户要求值,若用户没有具体值,则按附录C计算。
6.2 成品电缆绝缘物理机械性能符合第5.2.5条的要求6.3 成品电缆护套物理机械性能符合第5.8.3条的要求6.4 成品电缆的电压试验。
成品电缆不浸入水中进行下述工频电压试验。
对无屏蔽和无铠装的电缆,电压应加在导体之间,试验电压值应为1500V;对有屏蔽或有铠装的电缆,电压应加在导体之间和导体与接地的屏蔽和铠装之间,试验电压值应为1000V,电压应逐渐增加,并维持满1分钟,绝缘应不击穿。
表9 护套物理机械性能6.5 绝缘电阻6.5.1 待测的每一导体相对于其余束在一起的导体/屏蔽/铠装之间的绝缘电阻,用直流500V电压试验,稳定充电1分钟后,PE、XLPE绝缘20℃时每公里应不小于3000MΩ,PVC、WJ1绝缘20℃时每公里应不小于25MΩ。
6.5.2对于有单独屏蔽对的电缆,当试验电压为直流500V,稳定充电1分钟后测得的屏蔽之间的绝缘电阻,20℃时每公里应不小于1MΩ。
6.6工作电容成缆元件1kHz时的工作电容和电感电阻比L/R应不超过表10的规定表10 电气特性序号电气特性单位绝缘材料PE、XLPE PVC、WJ1mm20.50.751.01.52.50.50.751.01.52.51 最大工作电容1.1 无屏蔽电缆pF/m 75 85 90 250 250 2501.2 只有总屏蔽电缆(除1成缆元件与2成缆元件外)75 85 90 250 250 2501.3 有总屏蔽的1成缆元件和2成缆元件的电缆以及所有带单独屏蔽对的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