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企业行为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企业行为

2012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总第20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4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企业行为冯常生(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多数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的都同企业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企业为主体。

企业行为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工艺技术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企业发展观念,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等。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行为;生态环境;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8-0176-03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同环境保护的关系。

作为现代国民经济的细胞和现代社会基础单位的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对企业行为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行为研究综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多数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的都同企业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获取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用最小的经济成本来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行为中什么样的行为合理呢?孙祈祥在《中国企业行为分析》中认为,企业行为合理应该符合两个标准:从微观标准来说,企业的消费行为、生产行为有利于它的生存发展;从宏观标准来说,企业行为要有助于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地增长。

王忠武(2003)认为,企业行为必须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能够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

如果企业利用资源不当,就会浪费资源甚至造成物种灭绝;若排放过度,则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及损害公众利益。

在企业行为中如何做到行为合理性呢?陈柳钦(2000)指出,我国企业行为要实现合理性的选择,必须转变单一的经济目标为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复合目标,确立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绿色营销的经营理念,树立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生态观念。

刘佳(2005)认为,企业在实行经济利益时必须把自身的行为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清洁生产,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来引导企业行为。

牛桂敏(2006)则认为,传统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生态缺陷,因而要从创新观、创新模式等方面,真正实现由效益型向生态型的转化,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使技术创新能够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二、企业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一,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企业作为我国的主要生产者,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上是最大的。

其中,工业收稿日期:2012-04-12作者简介:冯常生,男,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河南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112400450320)、2012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研究”(2012B146)的部分成果。

671和交通运输产业的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70%以上,同时工业又是能源和原材料的主要消耗大户。

我国虽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巨大,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特点,造成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节能减排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不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其二,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把许多资源和能源转变为现代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社会和消费者大量的消费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居功至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实践证明,哪个地区中小企业的效益好,那里的经济就繁荣,财政收入就高,群众的负担就轻。

我国GDP值的不断增加,离不开企业的生产活动,各类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三,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在生态环境差的地方,污染都非常严重,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中,空气质量急剧下降。

《中国企业公民报告》蓝皮书指出,目前工业企业仍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污染比重高达70%。

其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三废”,即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特别是造纸、化工、钢铁、电力、食品、采掘、纺织等7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总量的4/5。

因而,企业在环境污染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企业有责任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效益,使自己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企业行为现状分析第一,偏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性。

在作为经济人的时候,企业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会遵循经济学中成本和收益的原则,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会考虑所产生的各种废物排放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

即使有所考虑,但只要这种污染排放引起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小于其利用和污染处理的成本,那么这些企业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只有企业的这种污染成本已经等于或高于它处理污染的成本,以及迫于在各方作用力即技术推动力、政府主导力、需求拉动力和竞争驱动力下,企业才会有效的转变企业行为。

第二,粗放型生产方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走的是一条大投入、高产出、低效益、大污染的发展道路,消耗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以资源型为主,生产技术落后,忽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向周围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及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所生产的产品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尤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

同时,要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料进行合理处理,使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

但是,目前来看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还在大行其道。

第三,环保意识薄弱。

对企业来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从领导到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市场观,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曲格平先生曾说:“中国在环境保护上最大的障碍是全民的环境意识还不够高”。

环保意识薄弱的表现形式或有不同,但其结果都是漠视生态环境。

如有些企业环保意识薄弱,为了降低环保设备运转费用和经营成本,甚至闲置已经兴建起来的环保设施,将环保设施作为额外的成本负担;又如,有些地方为了追求总产值,把对环保设施的投资作为拉动GDP增长的抓手,不断重复投资环保设施。

但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这些高投入建成的环保设施,其有效利用率低的可怜,只能沦为某些人彰显政绩的道具。

第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环境管理是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在协调企业和社会利益之间具有重要作用。

在环境管理中,企业除了需要资金上的保障,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来规范人们的环境行为。

但是,我国的环境立法明显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环保立法上存在立法不严、有法难依等问题,制定的大多数政策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原有的老政策与新的经济体制发生冲突,使得政策的效力大大减弱,导致政府保障作用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无法从宏观上调控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四、企业行为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改变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性的传统经济,防止把资源不断变成污染物和废弃物并大量地排放到社会中,抑制单纯的数771量型增长的局面出现,防止环境污染程度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消除和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企业是工业的主体。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发展清洁生产,从只注重经济的片面发展转移到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上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企业要抓住科学发展的机会,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思想上要对清洁生产引起足够的重视,掌握与清洁生产有关的知识,以预防污染为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水平,从源头治理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重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定适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的保障制度。

(二)提高工艺技术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保障。

很多企业在生产流程和技术水平方面比较落后,制约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产品物耗过高,污染物大量排放。

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反哺生态文明建设,将企业利益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利益与生态效益共赢发展。

企业内部必须提高创新能力,探索新资源、新能源的应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缓解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要有长远的发展思路,构建起资源利用、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开发高效节能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企业绝大多数资源的可再生性、高效性以及生态无害性。

二是要以生态文明的观念迅速渗透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加强科研力度,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合作,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走出一条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要加快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技术密集的行业,最大限度地研究开发并应用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使技术应用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点,从而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三)转变企业发展观念,提高企业环境责任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尤以企业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