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努力开创重庆商贸流通工作的新局面总体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拓宽消费,追赶前进,跨跃发展,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流通现代化,努力把重庆建成统一开放、万商云集、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和西部购物消费天堂。
按照这一思路有四点基本要求:一是重庆商贸只有具备功能体系完善、市场规模宏大、商业服务兴旺、市场环境规范、特色优势突出,才称得上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和西部购物消费天堂。
二是重庆流通企业只有立足重庆、辐射西南、联动长江、面向全国、通往世界,才能做大做强,尤其应有全国发展理念,走出重庆,服务全国,在市外市场获得快速发展,才能进入流通“国家队”。
三是只有建起先进完备的连锁经营网络、高效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便民利民的新型社区商业框架、技术先进的流通信息化载体,才能在西部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
四是社零总额、商业增加值、商品购销总额、连锁经营销售额、商品市场成交额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应保持较高的两位数增长,才能增量升位,增强消费对重庆经济的拉动作用,有为有位。
社零总额年均增长11%以上,2007年达到1285亿元;商业增加值2007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9.7%以上,占三产比重25%以上;连锁商业实现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07年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20%。
(一)抓好“五破五树”,认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供求关系已经变化,流通的地位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生产决定消费的“末端行业”,而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导生产的“先导行业”,是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也反映国家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起着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创造未来消费需求,带动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同志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地方流通工作摆不上位置,得不到票子。
解决认识问题,当前主要抓好“五破五树”:一是破除重生产、轻流通的意识,树立流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先导性产业的观念。
二是破除重传统商业,轻现代流通的意识,树立“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效率、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的观念。
三是破除重外地商业轻本土商业,或重本土商业轻外地商业的意识,树立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大流通带动大生产,引进外地商业是为了发展本地商业,外地商业与本地商业共同发展,“与狼共舞”,实现双赢。
四是破除重传统管理,讲条条框框,轻创新突破的意识,树立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观念。
五是破除重孤身发展,闭门自守,小打小闹,“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轻联合与合作发展的意识,树立与时俱进,联合与合作求发展,大联合才能大发展的观念。
(二)搞好“五建五抓”,全面推进流通工作流通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很多,我们要择其要点,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方法,加以整体推进。
1、建商业规划。
规划是成熟的思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市和各区市县都要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市委二次党代会的新要求,作好商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特别是商业网点的布局规划。
规划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方便群众,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一旦定板,严格执行。
要根据规划要求,考察、筛选、储备一批商业发展项目,争取每年都有一批大项目开工。
2、建商业设施。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商圈和步行街的打造聚集了人气和财气,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水平。
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金,建设培育商圈、专业市场、商业步行街、购物广场、各类超市、便利店等商业设施,发展各类先进业态。
3、建企业集团。
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是市场竞争和“走出去”发展的需要。
要选择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等方式做大做强。
争取3年左右培育一批在全市、全国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流通企业集团。
4、建管理规章。
管理是规范市场行为、做大做强企业的永恒主题。
争取两年左右的时间,对流通领域的各个行业,如商业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成品油市场、散装水泥、再生资源回收等,制定出科学而规范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流通服务业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标准和产业政策体系。
5、建目标考核体系。
目标就是工作和要求。
数字既反映工作又指导工作。
从事商贸工作的同志要有“数”的概念,下决心从今年开始,建立一套能反映全市各类流通服务业情况的统计数据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各区市县流通主管部门都要落实专人并配置电脑,认真做好统计、统计分析和考核工作。
市商委将考核区市县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每月一次排名通报,半年进行综合分析,年终总结评比,好的表扬、奖励。
6、抓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主要形式。
发展连锁经营,一是要通过参控股、合资合作和牌誉、管理输出及特许加盟等形式,培育至少10个在市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二是推进连锁经营由超市、百货店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等多业态发展。
三是推进连锁经营由工副食品为主向广告、家电、电脑、软件、家具、装饰装修材料、汽车销售、房地产中介、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租赁服务等多行业发展。
四是推进由一般零售及餐饮业向图书、报刊、石化、烟草、医药等专营专卖行业发展。
五是推进连锁经营由主城区、闹市区向居民社区、大专院校、厂区、农村乡村发展。
六是推进由优势企业或连锁经营企业改造整合“烟杂店”和“夫妻店”。
7、抓物流配送。
现代物流是2l世纪的“第三利润源”,对社会再生产有强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
一是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搞好上桥、大渡口、寸滩等几个物流园区的建设。
二是市场化运作,跨地区和行业组建培育10家以上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广辐射范围的现代物流配送企业。
三是引导和鼓励重庆商社、重百大楼、和平药房等10家以上大中型连锁企业,按照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配货电子化、流通功能条码化、配送过程无纸化的标准,构建覆盖面广、连接紧密、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的现代物流配送平台,实现对配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8、抓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信息化建设是流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流通领域实际运用的集中体现。
一是支持办好市电子商务公司。
二是建设覆盖全市商贸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办公网和重庆商业增值网。
三是以商业增值网为依托,建立包括企业、商品及综合统计等信息在内的全市商业信息资源库,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参考,同时面向广大企业和消费者开展信息服务。
四是在零售企业广泛推广条形技术、时点销售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及银联结算系统。
五是在物流企业推广应用现代仓储机械分拣组配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先进物流管理系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面提升传统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六是选择一批大型企业,在现有应用MIS、POS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以此促进企业的经营组织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管理机制变革。
七是选择一批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在对企业形象及产品进行网上宣传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应用有关采购、批发和配送等业务的功能软件,着力构筑以企业对企业(BtoB)为主的电子商务示范平台。
9、抓大型活动。
市和有条件的区市县都要积极争取举办区县级、市级、国家级、世界级的各种展销会如全市的迎春展销会、美食文化节,如今年的中国第四届美食节、啤酒文化节等,以此造势促销,招商引资,扩大影响,提升流通的地位和形象。
10、抓商业信用。
“人无信难立,企无信难兴”。
一是开展“渝商千店无假货”活动。
倡导无假货,守承诺;无诱购、劝购;无价格欺诈;无理由退货等服务承诺,商业投诉处理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二是组织商业诚信“万人签名活动”。
塑造文明敬业、诚信守业的重庆商业新形象。
三是开展商德商誉教育活动,制定商业职工职业道德规范、企业经营者职业规范、商业服务质量规范,评选商业诚信示范单位和示范街,营造“诚信商业”的氛围。
四是推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3C认证)。
国家颁布的首批须通过强制认证的产品有19类132种。
各大商场都要悬挂“本店不销售未经3C认证的相关商品”横幅,要把好进货关和销售关,成为购物放心店。
(三)实施“双十百千”工程,重点推进流通工作实施“双十百千”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定,是建成长江上游商贸中心、推动流通现代化、促进消费、提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1、“十区”(1+9)发展要求。
一是要突出各自特色,加快业态调整,完善服务功能,营造发展环境,强化聚集和辐射能力,率先在全市实现流通现代化。
二是社零总额年均增长要达到13%以上,2007年达到920亿元。
三是主城五区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社零总额年均要增长13.7%以上,2007年达到553亿元,五大商圈面积达7平方公里左右,建成10条美食街、10条专业街。
2、“十企”发展要求。
在零售、餐饮、食品加工、物流配送、住宿、拍卖、会展、石油、烟草、药品、交易市场、保健服务、维修服务、特种商品经营等行业中,各培育发展几个重点企业,又从中选择百个流通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再从中选择10个在市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以精心培植。
百企培育:一是不分国别姓氏;二是必须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主业突出,并有较好的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动态管理,末位淘汰。
3、“百社”发展要求。
一是满足居民区各类消费服务需要,为民便民利民。
二是在街道片区、居民小区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集中的发展新型业态。
三是销售服务收入年均要增长11%以上,2007年达到37亿元。
四是普遍启动,动态管理,谁发展快就支持谁、扶持谁。
五是市商委尽快制定出台社区商业服务建设试行标准。
4、“百镇”发展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市委的重要决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百镇商业发展是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的重要举措。
一是搞好商业规划。
起点要高,以人为本,科学合理,满足各种业态发展需求,中心商区应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不能搞楼上是住房,楼下是商场的低水平建设。
二是商业百镇建设要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委、农办百镇建设一致。
三是百镇商业销售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2007年达到128亿元。
四是每年分批给予适当的商业设施建设资金,重点扶持一批示范镇。
5、“千店”连锁经营要求。
一是经营业种要适应人民生活多样化的需要,门类齐全。
二是经营业态以连锁为主,各种超市、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等多样化发展。
三是连锁经营要逐步达到标识、采购、配送、核算、管理、价格、宣传和服务规范“八统一”。
6、“千万元级”的边贸市场和市外分销店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