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陶志琼译)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价值、教育哲学、知识论、道德论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框架梳理:杜威的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三个方面影响重大,即民主教育、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民主教育在杜威生活的那个年代,美国传统教育有两大弊端:一是脱离社会,一是脱离儿童。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教育和造就出什么样的儿童,而如果想造就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又必须从儿童教育抓起。
杜威十分赞成柏拉图的教育哲学观,认为:只有在一个公正的国家,它的制度、风俗习惯和法律才能给人提供正确的教育;也只有心灵受到了正确训练的人们才能认识这个目的及事物的排序原则。
杜威的想法是社会的公平民主首先要求教育做到公平民主,须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
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
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如果说民主是一种通过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种习惯或方式是怎么养成的?这就有赖于教育。
而民主主义社会给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其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赋予儿童以主体地位,树立起“儿童中心论”的意识,反对“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就是重视儿童求知好动的天性,避免伤害儿童的天性与兴趣,让儿童做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学习。
对此,杜威说到“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其二、老师不能以强制的方式教育学生,更不能靠暴力或权威相威胁,强制学生服从或被灌输,而应该让学生以主动自愿的方式去接受教师以及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学习不是让学生服从,也不是让学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应该尊重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其三、知识是无限多样的,也是无止境的,教师无权剥夺学生自由摸索解决问题的权利,应尽量避免教条专制的“一言堂”现象。
当下,民主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
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理念,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渠道在国人心灵之中生根发芽。
但是国人自小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开始接受几乎专制、封闭、奴化和腐败的教育,只教死书而不育活人!如建设民主之中国,请从学校的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开始!学校教育的民主政治所包括的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教师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生成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后者是指国家和学校行政当局通过民主的方式来管理教师教学科研行为,给师生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条件与氛围。
二、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人们常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社会与学校教育的同质化、同构化现象。
换言之,就是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
用杜威的话来讲,就是“学校即社会”。
社会环境就是一种教育,“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
”如果学校与校外环境中的有效教育条件脱离,学校必然用书呆子似的、虚假的理性精神来代替社会性的精神。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为与社会没有联系的目标单一的事情,学习行为能否有效发生,就有待证明了。
杜威强调“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是为了说明现实中生活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传导机制与这种生活化的教育并无本质的不同,也是通过榜样示范和模仿学习等手段来传达教化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环境。
杜威指出培养儿童自己主动去应付环境的习惯,并不是放任自流。
这种无目的教育实际上并不是无目的的。
儿童自然或本能的冲动与其出生所在的群体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差异。
因为,需要对他们进行指导或者疏导。
他只是希望通过消解传统教育中对儿童的社会强制,进而实现两个最主要教育目的:一是民主的生活方式,二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只有通过这两者,才能实现教育与民主社会的统一。
而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其效用,便给受教育者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共同活动,通过共同的活动时受教育者的力量及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都获得社会的意义。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杜威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换句话就是“从做中学”。
如果把生活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它与一个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从外面强加给果冻过程的目的是固定不变的、机械呆板的,是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的。
杜威认为,“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
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
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育者容易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认为自己的人物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复述指定的教育内容,而不去考虑学生是发展中的社会成员。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育内容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杜威坚信,“使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他反对事先教会课本里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去在实践中检验,进而用其去指导实践。
其理路恰恰相反,强调真实或者尽量仿真的生活情境教育,坚信主张在实践中、从直接经验中去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其中养成一种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追求新知的正确思维方法。
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是实践的而不是光靠认知的。
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时,首先必须理解这些活动所用的材料和活动的过程。
利用日常经验来确保科学材料和科学方法的先进性,同时把它们与熟悉的兴趣联系起来,这样,教学的效率就是高得多。
感悟: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了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吸收式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弊端,而且这一思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已经根深蒂固。
杜威认为“教育并非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这个原理,在理论上几乎人人都承认,可是在实践中却又几乎无人不违反。
于是,我们的教育结果中出现了所谓的“考霸”“高分低能”“书呆子”。
高唱实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又不肯放松加在孩子身上固有的枷锁。
试想背着传统灌输式教育的重负,这些祖国的未来又怎么健康成长?我们常说国家的发展的创新,创新的首要在教育。
因此教育要创新,就必须改变现实的教师成为课堂主宰的状况。
我们不要批量生产,我们需要个别差异,这是顺应儿童个体心理和身体发展的。
杜威认为:“一个进步的社会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会在个别差异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手段。
一个民主主义的社会必须与这种理想保持一致,在各种教育措施中,都要考虑到理智自由及各种不同的才能和兴趣所起的作用。
”面对现实,我们不能只是批判,而不去寻求方法和答案。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可以找到如前文所述的三点供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参考,即:学校教育应是一种民主教育,学校教育应是一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更是一种生活教育。
这个教育的参与者不是只有我们传统理解和认为的老师和学生,而应该是一个广泛的群体,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
每一个群体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当下,我们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的改革,不少学校内部自我教学的创新,社会对教育平等性等的关注……都是我们对民主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的践行。
杜威要求教育内容来源于社会,他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给学生布置社会性的作业,是学生在做中学习。
那么我们对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订也要与社会相衔接。
我们也要设置接近社会实际生活的课程,适应社会变革要求有利于个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制订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有趣的教材。
现今的科学发展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学科与学科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出现许多边缘学科。
科学与科学之间需要相互交流和借鉴。
当下,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的人才。
这就需要我们减少分科课程,增加综合课程的设置,实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如今我们培养的很多所谓“专深人才”往往只知行内,不识行外,往往思维定势,固步自封,缺少创新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方式,不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没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开阔的视眼。
而综合性课程结合了多种相互联系学科,有助于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域,使学生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两种课程都不得偏废,要相互结合,培养既专又博,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需要的人才。
另外,我们教师在实施分科课程时,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与该学科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拓宽了学生的视眼,相应地深入了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
不过,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就目前而言,师资力量还较难达到。
作为教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果我们只是把一个统一的方法强加给所有学生,那么除了最杰出的人之外,其他人都会成为碌碌无为之辈。
运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既要求学生对经验知识的把握,更重视社会需要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教学生学习学习方法和有助于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不局限于课堂授受,重视组织活动教学;重视采用多种能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重视集体教学模式与个别教学模式相结合;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化,重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重视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和完善性,重视评价的阶段性和总结性,重视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转向,即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
当我们正确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突破点去改正,我们才能回到教育的本源。
它是生活的必需品,它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传承。
如今的我们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应时刻牢记教育的本源,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