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配 筋 率
1.7.1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7.1.1 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75及表1-76规定的数值。
表1-75 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in ρ(%)
注:1.轴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各类构件一侧受压钢筋的配
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轴心受拉构件及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计算;受弯的梁类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
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b b f -')'
f h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的受压钢筋”或“一侧的受拉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2.当温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有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按上述规定适当增加; 3.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少0.1;当混凝土强度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4.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表1-76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
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ρ(%)
2)对于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1.7.1.2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如表1-77及表1-78所示。
表1-78 y f =300N/mm 2 (y f =360N/mm 2)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注:1.表中不带括号的数据为按HRB335类钢筋y f =300N/mm 2计算;表中带括号的数据为
RRB400类钢筋y f =360N/mm 2计算; 2.本表是表1-77的具体化。
1.7.1.3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最小配筋率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按式(1-24)计算,具体数值不应小于表1-79规定的数值,同时,应满足每一侧配筋率不小于0.2%;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0。
min ρ=bh
A A S
S '
+ (1-24)
第3页
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少
0.1;当混凝土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
1.7.2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1.7.
2.1不考虑地震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
ρ(%)
不考虑地震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百分率
max
ρ(%) 表1-80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百分率
max
1.7.
2.2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ρ(%)如表1-8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百分率
max
所示。
第4页
表1-81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max ρ
钢筋混凝土柱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如表1-82所示。
注: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剪跨比不大于2时,柱一侧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1.2%,且应沿柱全长采用复合箍筋。
当柱一侧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其沿柱全长箍筋含箍特征值应增加0.015。
1.7.3 其他构件配筋率 1.7.3.1 深梁中最小配筋率
深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ρ=
bh
A s
,=
sh ρv sh bs A ,=sv ρh
sv bs A
,v s 为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h s 为竖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应小于表1-83规定的数值。
注:当集中荷载作用于连续梁顶部1/4高度范围内且h l /0大于1.5时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0.05。
1.7.3.2 牛腿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柱牛腿承受竖向力所需的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如表1-84所示。
第5页
注:表中序号1的“0.200和45t f /y f ”具体数值详见表1-78中抗震等级三、四的“跨中”
栏内数值。
1.7.3.3 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如表1-85所示。
1)当V >07.0bh f t 时,抗剪箍筋的配筋率(sv ρ
=
sh
sv b A )尚不应小于0.24t
f /yv
f
,
具体见表1-86。
2)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sv ρ=
s
sv
b A ,其中sv A 为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全部截面面积)不应小于0.28t f /yv f ,具体见表1-86。
第6页
表1-86 梁中最小箍筋配筋百分率min ρ(%)
梁内弯曲受拉钢筋和梁内受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按表1-75及表1-76取用;受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 in ,tl ρ(m in ,tl ρ=
bh
A stl m in ,)应取为
y
t
f f Vb T 6
.0,其中,b 为矩形截面的宽度或T 行截面的腹板宽度;当T /(Vb )>2时,取T /(Vb )=2;受扭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和梁截面宽度;在截面四角必须设置受扭纵向受力钢筋,并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
当支座边作用有较大扭矩时,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充分受拉锚固在支座内。
在弯剪扭构件中,弯曲受拉边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量不应小于按弯曲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出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受扭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受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如表1-87所示。
第7页
表1-87 梁内受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
注:计算公式为06y
t
f f Vb T =(0.62t f /y f )%
第8页
配筋率汇总
非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0.2和45f t /f y 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0.215;
板C30HPB235为0.306。
(《混凝土》9.5.1)
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0.1,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对于受弯构件,截面积按全截面扣除受压翼缘(b f-b)h f
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0.15
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2.62
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3.6)
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为C30HRB335时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小于0.5,二三级不小于0.3(下部纵筋不宜过少)
最大配筋率:2.5%,《混凝土》11.3.1
梁内受扭纵筋(%):
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0.404。
(《混凝土》10.2.5)
梁内箍筋(%):
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235分别为0.163和0.191。
(《混凝土》10.2.10,12)
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
11.3.9)
非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一侧0.2;全部0.6。
《混凝土》9.5.1(注意同梁)
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10.3.1
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4.12)
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0.1,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四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0.1
最大配筋率:5%,《混凝土》11.4.13
柱内箍筋(%):
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混凝土》11.4.17)
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235箍筋算得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
剪力墙(%):
非抗震:0.2 (《混凝土》10.5.9)
抗震:一、二、三级0.25;四级0.2;框-剪0.25;部分框支0.3 (《混凝土》11.7.11)
梁中配筋要求:
纵筋:《混凝土》10.2.1、6、15、16;11.3.6、7;
《抗震》6.3.3、4
箍筋:《混凝土》10.2.9、10、11、13;11.3.6、8、9;
《抗震》6.3.3、5
柱中配筋要求:
纵筋:《混凝土》10.3.1;11.4.12、13;
《抗震》6.3.8、9
箍筋:《混凝土》10.3.2、3;11.4.12、14、15、17、18;
《抗震》6.3.8、10、11、12、13、14
轴压比:《混凝土》11.4.16
墙中配筋要求:
水平竖向分布筋:《混凝土》10.5.9、10、11、12、13;11.7.11、12、15、16
《抗震》6.4.2、3、4、7、8、9;6.5.1、2
柱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7.8.3):
梁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10.2.10):
板配筋率的计算:
墙配筋率的计算(《混凝土》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