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油田革命

中国的油田革命

中国的油田革命2008年09月11日10:15 《国企》——中国石油辽河油田二次开发纪实辽河油田二次开发的探索,从狭义上看,为这个进入开发中后期的老油田获得新生奠定了基础。

从广义上看,为缓解中国石油供应紧张形势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文|本刊记者郭大鹏余芳倩以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为主力,一场静悄悄的油田革命正在中国展开。

这场油田革命的背景是中国紧张的石油供应形势:国内新的勘探发现越来越难(所以南堡油田大发现才让总理激动得难以入眠);国际上,自然条件好的油田要么被跨国公司掌握,要么被产油国的国家公司牢牢控制。

由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石油的刚性需求,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能源安全风险越来越大。

据了解,在中国石油的计划中,今后每年产量增加不过100万吨,仅相当于现在国内产量的1%。

这种形势,不仅对中国石油行业带来严重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据《国企》杂志了解,中国石油应对挑战的一个重大战略就是二次开发——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意识到,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油田革命。

我们需要对二次开发做一个通俗的解释:一座油田假设探明储量是1万吨,通过各种手段能采出2000吨,那么采收率就是20%,如果采收率不能增加,那么2000吨采完后这座油田的使命就结束了。

而如果通过各种技术变革,把采收率提高到50%,那么这座油田就还可以再开采3000吨,这相当于又发现了1.5个同样规模的油田。

当然,后产出的3000吨还必须是经济有效的。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孙崇仁告诉记者,老油田二次开发的意义在于,从宏观上讲,二次开发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符合科学发展观;从中观上讲,二次开发保证企业原油持续稳产,事关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从微观上讲,二次开发体现了企业常抓不懈的科技创新,通过这个“第一生产力”获得效益。

目前,中国石油旗下有一批老油田都在奋力探索二次开发的路子。

辽河油田是其中的佼佼者。

惊人的储量革命辽河油田位于辽宁盘锦,坐落在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

这里空气清新湿润、水鸟翔集,但是地下的油藏情况却不那么乐观——辽河油田号称地质大观园,被形象的形容为“一只破碎的盘子再被人踢上一脚”,地下构造分散复杂,而且多数都是开采难度极大的稠油、超稠油油田。

更有甚者,作为已经开发40多年的老油田,按照传统的方法,辽河油田的产量必然会迅速递减,开发寿命也已经很有限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辽河油田通过二次开发,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实现了惊人的储量革命。

如果按照同样的思路在中国石油推广,那么为国家创造的财富将是天文数字。

来看一个关于二次开发的具体案例:紧临着海外河畔,掩映在芦苇荡间,两座貌似钻塔的采油机格外引人注目,与周边的“磕头机”对比鲜明,这便是新海27块今年5月新开发的两座塔式水平井。

采油工人正忙着记录油井生产的各种数据,据介绍单井日产量可以达到15~17吨。

“截至今年7月,新海27块已投产19口这样的水平井。

单靠这19口水平井每天就可生产原油200吨,单井平均日产油10.5吨。

”作业一区副经理孙建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而就在三年前,拥有59口油井的该区块日产油只有32吨,单井平均日产油0.8吨。

投产的水平井日产量足足是以前直井的13 倍,辽河油田公司开发处处长尹万泉不禁用“神奇”来形容。

当时,新海27块已被宣判“极刑”,濒临废弃。

时任金马油田分公司总地质师、现任辽河油田公司二次开发项目部主任的周鹰见证了新海27块的历史变迁:新海27块1993年投入开发,1994年产量达到高峰,但该区块底水、边水侵入严重,原油相对较稠,一年后综合含水率就达到60%以上,1997 年开始进入低效开发状态,4年间产量下降了67%。

虽然后来也打了不少井,但产量都很低,同时还加大了员工的工作量,员工对新海27块持续开发的信心也降到了谷底,特别是2002、2003年,很多工人转了岗,甚至还有人搞起了第二产业。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被判了“极刑”的区块,竟能重新焕发青春。

而这,便得益于当前辽河油田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二次开发。

2005年,辽河油田决定对新海27块进行水平井开采试验,通过改变渗流方式将原来直井间的剩余油有效采出。

单井日产从0.8吨到10.5吨,让人们看到“老油田真正焕发了青春!”新海27块奇迹的创造来自于水平井的应用和稠油热采技术的有效结合。

传统采油都是通过直径,即垂直向下打井把油采出,水平井则是先向下以后再向水平方向延伸,可以大大提高采收率。

辽河油田在水平井方面的技术是国际一流的。

除了水平井以外,辽河油田还有两项更重要的二次开发技术: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蒸汽驱。

SAGD是双层的水平井,上面一层注入蒸汽,使黏稠的石油可以流动,流到下面一层。

蒸汽驱是指通过一口油井注入蒸汽,其他油井采油。

链接何谓蒸汽驱?通俗地讲,就是将蒸汽注入到一口或多口井中,将地下粘度较大的稠油加热降粘,然后在蒸汽蒸馏的作用下,把原油驱向邻近多口生产井采出。

对于稠油及特稠油油藏,加热降粘、热膨胀蒸汽驱油和原油蒸馏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机理。

可以说蒸汽驱是多种机理复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在多井中完成的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开发方式,其操作的关键点在于在高温蒸气作用下地下能快速形成一个大的温度场,规模开发很重要。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是开发超稠油的一项前沿技术,其机理是在注汽井中注入高干度蒸汽,蒸汽向上超覆在地层中形成蒸汽腔,蒸汽腔向上及侧面扩展,与油层中的原油发生热交换。

被加热的原油降低粘度和蒸汽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从水平生产井中采出。

蒸汽腔持续扩展,占据原油的体积。

SAGD操作的几个重要关键点:1)注入高干度蒸汽;2)低压平稳操作;3)稳定汽液界面的控制,合理的采注比;4)大排量举升,高温产出液换热。

在这三大技术体系的支撑下,辽河油田像新海27块一样的奇迹已经数不胜数,按照这样的技术推算,相当又诞生了一个新的辽河油田。

2005年以来,辽河油田评价适合二次开发的单元有217个,覆盖石油地质储量15.7亿吨,可增加可采储量2.4亿吨。

截至今年4月底,辽河油田在27个二次开发区块,日产量由以前的5206吨提升到6360吨,辽河油田阔步迈上1200万吨产量再稳10年的征程。

在视察辽河油田二次开发工作时,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高兴地说:“你们把几年前的概念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由潜在的资源潜力变成了现实的资源基础,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的事情。

”“二次开发在辽河油田的成功实践为推动中国石油老油田二次开发起到了示范作用,对中国石油是‘功德无量’!”近日,原中国石油副总裁胡文瑞在中国石油二次开发工作现场会上对辽河油田二次开发工作做出了高度评价。

何谓“功德无量”?如果整个中国石油的二次开发战略得以实施,那将带给中国石油行业一个巨大的惊喜。

胡文瑞在另一个场合设想了这种场面:中国石油到2006年总探明地质储量167亿吨,我们动用了130亿吨,这130亿吨里面符合二次开发条件的有55亿吨,这55亿吨可增加可采储量9.1亿吨,折合成桶是71.54亿桶。

中国石油陆上目前的日产量是29万吨即228万桶。

228万桶和71.54亿桶一比就是3138天,等于实现了把中国石油的储采年限延长了8.6年。

按照计划、财务和国家的公式算下来,如果按原油每桶80美元计算,这9.1亿吨的可采储量可实现产值41608亿元人民币,为国家创造税收是18376亿元人民币。

逼出来的理念革命让时间回到3年前。

当时辽河油田产量连续十年递减,从1552万吨下降到1201万吨,平均每年减产30万吨。

其实在2004年,辽河油田形势已是相当严峻:储采比例失衡,仅为5.3,远远低于中国石油整体的14.1;2003年原油产量降幅为1.3%,到了2004年增加到11.9%,而开采成本却呈上升趋势。

是的,走过盛年的辽河油田已不再年轻:优质整装区块再难寻觅;储采失衡;部分油区油水井套损严重,井网不完善、地面设施老化,依靠原有技术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难题当道,“老”油田何为?辽河的发展前景还有多大?当年挺立松辽,闪耀渤海湾的光华还能否重来?对于以稠油、超稠油开发为主,以难采著称于世,已勘探开发近40年的辽河油田,如此诘问不绝于耳。

辽河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副院长孙守国告诉记者:“当时辽河油田储量比失衡,投资不足,人们以为开发已是强弩之末。

”很多人认为辽河油田的减产是不可逆转的,稳产是难上加难。

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2005年就任辽河油田公司总经理的谢文彦却充满了信心。

他认识到,困境之中,找到后续发展的根基是辽河油田的唯一选择,在加快外围勘探,寻找新的可采储量的同时,他另辟蹊径,将破题的焦点定格在老区老储量上:辽河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仅为24.4%,确切地说,探明且已投入开发储量的75.6%在原技术下难以采出,如果将这些潜在的“金娃娃”抱出来,辽河油田将大有可为!谢文彦深信,只要采收率没有达到100%,老油田就有提高的空间,通过老油田的二次开发辽河油田能够“有100年或更长的时间”。

历经多年攻关实验的水平井技术日趋成熟也增加了谢文彦的信心。

从1992年开始辽河油田就将水平井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在2004年进入推广阶段,当年完成了31口水平井,2005年又完成75口,共建产能37.1万吨。

谢文彦眼前一亮,利用水平井二次开发老油田的念头也开始了酝酿。

但是这毕竟不是一次寻常的变革。

二次开发的革命之处正在于,它是对传统勘探开发理念的全面颠覆。

在勘探上要把以前的结果推翻,重新进行精细化测量,开发上,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布井格局和开采技术。

另外,以往的一些失败经历也让许多人失去了信心,SAGD当年就经历过这样的失败。

这种情况下,谢文彦要做出投入巨资进行二次开发的决策委实不易。

事实上,当他刚开始提出设想时,有许多老领导、老朋友都打电话劝阻: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二次开发面临着复杂的地质考验,它是在一次开发基础上的继承性开发,打个比方,也就是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在老区里再次‘探宝’⋯⋯”对于二次开发,谢文彦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个比喻背后是辽河油田突破认识禁区、挑战开发极限勇气和胆识。

2005年,辽河油田公司正式开始了二次开发的探索,一场理念革命开始了。

铺天盖地的油藏描述图纸被一一筛选、重新评价,所有一次开发中的层系、井网分布、工艺措施被再次考评,应用高分辨三维地震采集和精细处理解释技术,构建起三维数字地质体模型⋯⋯这是对辽河油田全部家底儿的大普查。

在浩如烟海的地质构造图面前,勘探开发技术人员大胆突破思维定势,对历史形成的开发“禁区”有了重新的认识。

——突破认识“禁区”。

他们他们打破了以往老油田调整挖潜仅仅是以原井网和原方式为依托进行综合治理和老区局部调整的思维禁锢,认识到通过废置原井网,重建井网结构,重选开发方式,实现新一轮开发,仍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