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格言的语言表达艺术

《论语》格言的语言表达艺术

《论语》格言的语言表达艺术《论语》中拥有数量丰赡的格言,它通过运用同字韵、安排节奏以及巧妙使用修辞格等方式,使其言辞明晰悦耳、琅琅上口,不仅尽显丰富的内涵,还且使其表现形式具有整齐美、和谐美、节奏美,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美感性能。

标签:论语;格言;同字韵;节奏;修辞格《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哲理散文中的一颗明珠,其语言凝练警策、感情充沛、生动优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时说到:“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论语》拥有数量丰赡的格言,它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手法,使其在语音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看来赏目,听来悦耳,读来顺口。

一、同字韵使语音整齐和谐《论语》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不是诗歌、戏曲之类的韵文,按说是不讲求押韵,但我们发现,《论语》中的不少格言里会有同韵字出现,押韵明显。

而同字韵的前呼后应,使其语音整齐和谐,流畅有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01学而)(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0尧曰)(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08泰伯)(4)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06雍也)(5)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04里仁)(6)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卫灵公)例(1)至例(6)押的都是同字韵。

例(1)为众人耳熟能详之语。

它采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格,使其句式整齐凝练。

同时此例采用了“不亦……乎”的凝固形式,不仅在语意上强调了“说、乐、君子”,而且因为末尾连续使用的三个“乎”,语气顿时变得有轻有重,轻重适宜,让众人是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韵味无穷。

例(2)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句中连续使用了三个“无以……也”,用“也”字收尾,使音节得到了停顿,语气得到了舒缓。

“也”字的重复使用使句子增添了极强的韵律感,给读者以循循善诱、余音绕梁之感。

例(3)和例(4)不同于例(1)和例(2),它们不是用虚词结尾,而是用实词结尾。

例(3)使用了两个相同的代词“之”,例(4)则用了两个相同的名词“儒”。

“之”、“儒”相同字眼的反复出现,既强调了文中意义,又使句子言语整齐和谐,结尾干净利落,毫无拖拉之嫌。

例(5)和例(6)是复句,其同字韵出现的位置别具特色:前后分句末尾之字交替反复出现。

“数、之”是实词,“矣、焉”为虚词,一实一虚,前实后虚,首尾呼应,回环顺畅。

《论语》的创作者在用既典雅洗炼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表达孔子及其弟子的深邃思想和深刻哲理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押同字韵这一语音手段,使《论语》格言语言韵律和谐整齐,充满音乐美,并让人的感官体验到一种愉悦,产生审美效应。

《论语》自然朴实的言辞因流畅和谐的韵律而焕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同字韵音乐般的旋律使得后人沉醉其间不能自拔,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二、节奏让表达鲜明灵活著名作家老舍在《民间文艺的语言》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之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和音节。

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

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人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清晰悦耳,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音节节奏来表情达意。

节奏是语言的脉搏,是形成语音美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苏·奥夫相尼柯夫拉姆内依认为:“说话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性取决于节奏的特点。

”孔子做为思想家和教育家,非常重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方铭在《战国文学史》中说到:“《论语》的语言美感‘体现在对语言节奏感的追求上’。

”我们发现《论语》中的格言不仅语义通俗丰富,而且节奏灵活多变,从而使言辞呈现出独特魅力。

《论语》中大量存在着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句子。

据有关学者统计,《论语》中三音节的句子大约占全部句式的12%,四音节的句子约占全部句式的37%。

三音节的句子具有句式简约、音节铿锵的特点;而四音节的句子呈现简洁整齐、通俗大众化特色。

孔子在宣扬其政治主张和教学理念时,深知枯燥深奥的理念要能被一般民众所接受,就必須给予其明快的节奏。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充分运用了这两种简明的节奏,既给人一种先民诗歌的韵律美,又体现了一种悦耳顺口的节奏美,使他人在美的享受中欣然信服、接受。

例如:三音节句有:(7)近者悦,远者来。

(13子路)(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3子路)(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07述而)(10)食不语,寝不言。

(10乡党)(11)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3子路)(12)不迁怒,不贰过。

(06雍也)四音节句有:(1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04里仁)(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07述而)(15)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14宪问)(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08泰伯)《论语》中的语言是以当时周朝流行的“雅言”及当时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同时又吸取了前人书面语的精华加工而成的。

孔子自身具有很深的音乐修养,同时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都能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论语》的言辞中,我们确实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是无处不在。

书中存在的三音节或四音节的句子以及其他句子,一般是一个或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拍,停顿灵活、节奏鲜明。

三音节句停顿一般为两节拍,采取的节拍往往是“一二”式或“二一”式。

例(7)至例(8)采取的“二一”式。

如“近者/悦,远者/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而例(9)至例(12)虽然同为三音节句,采取的却是“一二”式。

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食/不语,寝/不言”、“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不/迁怒,不/贰过”。

四音节句停顿一般也是两节拍,采取的节拍则常常是“二二”式,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中除了大量的三、四音节句以外,也存在着不少五、六、七等音节数目的句子。

这些句子的音节停顿有两节拍的,也有三节拍的。

象五音节句的停顿一般是两节拍,其节拍有“二三”式或“三二”式,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02为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04里仁)”采取的是“二三”式。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卫灵公)”采取的是“三二”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06雍也)”这个七音节句则是三节拍,节拍是“三二三”式。

读《论语》,处处都能感受到那种均衡平稳而又富于变化的节奏,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得整齐中见错落,构成了铿锵动听的节奏。

难怪程颐说他读《论语》,“读之愈久,愈觉气味深长。

”想来这“节奏之乐”必是其中原因之一。

三、修辞令语句明快畅达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可见,孔子既重言辞的内容也重言辞的形式。

在他的修辞理念中,是既主张“辞达”,又讲究“辞巧”。

研读《论语》,只觉其语言虽平实如话,却又艺术高超。

在其格言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有通晓易懂的比喻、映照强烈的对比,也有紧凑连贯的回环等等。

(1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02为政)(1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9子罕)(1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02为政)(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04里仁)(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2为政)(2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子张)例(17)、(1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例(17)用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来比喻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必能使众人归之。

例(18)永不停息的河水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论语》中的比喻常常是取之于近身之物,用身边众人熟悉的事物去打比方,将“为政之道”和“光阴不复”之深奥道理瞬间通晓易懂。

例(19)、(20)运用了對比的修辞格。

例(19)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君子是用道义来团结有志之士,小人则是以私利来结党营私。

例(20)看出孔子善于学习、善于反省的优良品德: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看自己有无同他类似的毛病。

《论语》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将儒家思想理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达到了言简意赅却又讲理透彻之功效。

例(21)、(22)则是使用了紧凑连贯的回环修辞格。

运用回环的辞格道出了“学”与“思”、“仕”与“学”之间的依存辨证关系。

简洁的语言引出了严密的说理:只读书不思考和只空想不读书的结局都将是一无所获。

做官游刃有余后应当继续学习,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去担当更高级别的官职。

这“仕”与“学”的辨证关系值得当今社会官员的深刻思索。

回环修辞格的运用让《论语》中的语言更具有了和谐连贯之韵律美。

孔子在《论语》中最早提出“辞达而已矣”的论断,对修辞的总体要求,作出了准确的界说。

语音修辞既然是修辞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准确地表现了“辞达”之观点。

方铭在《战国文学史》中认为《论语》的编纂者“凭直觉感受,就创造了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使《论语》有散文诗的韵律”的确如此,《论语》中的格言运用适度的押韵、明快的节奏,多形式的修辞格,达到了强化语言节奏、增强语言艺术性的言语目的,使得语音明晰悦耳、朗朗上口,体现了语音的音乐美、和谐美和节奏美,表现出语音修辞的美感性能,从而使语言富有了以声传情,利于记忆,易于上口,便于传诵的艺术效果。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言是争取人灵魂的坚强战士。

……有的话语像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像永恒的星辰那样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论语》中这些隽永、警策的格言就像是那永恒的星辰因其无穷的语言艺术魅力和极强的言语表现力成为了汉语宝库里的珍贵文化遗产,对后世的文化和语言的发展给予了重大影响和深刻启迪。

参考文献:[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蒋礼鸿,任铭善.古汉语通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5]徐同林.《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J].泰山学院学报,2004,(1).[6]张学松.《论语》语言特色论略[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7]杨汉云.《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8]王克成.浅谈《论语》的语言[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3).[9]任秀莲.浅析《论语》的语言艺术[J].青海社会科学,2006,(2).[10]丁桃源.《论语》修辞研究[D].西北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