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
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
(图片由网友提供)
理型语文:
我们迟迟没有推出对今年北京高考试题的分析,源于冷静负责,客观前瞻的态度。

今年北京市的诗歌鉴赏题型,难度陡然增加。

不难想象难度增加后尴尬的后果。

我们还是以对比的方式来做一冷静的观察,才能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

理型语文邀请了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分析北京高考试题的特点,今天推出的是韩老师的诗歌鉴赏分析内容。

一并致谢!
1、考纲要求考什么


具体内

具体题

1、形象
意象
人物形象、物象、景象
意境
2、语言
风格
诗歌的整体风格
诗人的个人风格
练字
3、表达技巧
4、思想情感
主旨
情感
认识
理解
2、北京卷考什么
题型设置:
两个选择题一个主观题。

两个选择题,第一个一般考核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字词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辨别;第二个选择题一般考核表达技巧;
主观题的考核如下表所示:
年份
原试题
题型
2013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思想情感
2014
3.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思想情感
2015
3.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意象与思想情感
2016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意象与思想情感
2017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
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意象与思想情感
2018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
风格题型
(图片由网友提供)
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韩老师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
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为: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察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分析。

选择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古诗阅读中用典的理解运用,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诗歌的基本素养。

简答题考查了对诗词艺术特色的评价,要求考生评论表达的同时,更注重对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

答题不可以脱离内容和情感,空泛评价艺术特色。

诗词简析:
1.题目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惜别、友情、祝愿均已包含。

2.词中有对人、景(意象)的描写;对事的记叙;对典故、化用诗句的运用。

上阕一二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送行之由,情亲意挚,依依难舍,定下了全词的基调。

一杯简慢而至情无间;不仅写出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世态之薄;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

三四句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体现出友情、因失意而壮志难酬之情、关心国家命运之情;五六两句,用和蜀地相关的诸葛亮《出师表》和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之典,表达出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尽写自己闲置而无法报国悲愤之情,稼轩期望李正之如椽笔为国建功立业。

下阙儿女泪化用王勃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看似闲情逸趣、轻松潇洒;以此相勉,实则增加痛心之感!以此寄人,见趣见情见志;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再次互勉。

3.关于和注释相关信息,略。

分题解析: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参考答案【D】
解析:由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

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

所以选项D为本题正确答案。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解析:题目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上阕绣衣行客功名如椽笔等词,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之情跃然纸上。

所以选项A正确,为本题正确答案。

B.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解析:由上文诗句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语境可得知,书写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所以B项写的是赤壁矶景色的壮丽,而不是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B项错误。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解析:望其早归意,词中并没有体现,所以C项错误。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解析:儿女泪,君休滴意为不要有太多小儿女的情怀,太多悲切
,而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没有太多凄苦情感。

所以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A】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
解析:本题改变了近年比较阅读的思路,以诗歌艺术特色入题,要求考生评论表达,审题难度较大。

实则注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有必要从语言风格入手,结合具体内容和情感阐述、赏析。

参考答案:
这句评论是指,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旷达豪放与委婉细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上阕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大气典故、付君侯意象,表达出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有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体现出稼轩词旷达豪放的风格;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下阙通过庐江山色、赤壁千古浪、铜鞮月等意象,写出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用诗写下一路好景色,感受美景,委婉细腻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舒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