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地震小屋活动后的心得与体会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李恒柱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两节地震小屋活动课,有如下心得和体会:
一、值得学习的地方
1、注重了活动前活动规则的学习,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活动开始,老师给学生分组,各小组找出本组的组长,然后教师明确组长的职责,尤其是活动结束,每组优秀学生的数量不确定,由本组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得出,活动积极的人数可能是三个或四个,活动不积极的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没有,由于学生特别关注优秀学生的评选,所以在这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活动过程中的效果看,其效果突出。
2、注重了知识间的联系,使整个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如通过学生阅读两篇关于地震的报道,教师让学生找出造成两次地震灾害差异明显的原因:震级不同,震源深度不同,发生地震的地点不同。
由此引出震级的概念及不同震级能量的差距问题。
在学习震级的过程中,通过六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一个美国投掷在广岛原子弹释放的能量,而九级地震相当于27000个原子弹释放的能量,而日本的地震并未造成如此重大的灾害引出震源深度的问题。
既然地震造成如此重大的灾难,震前的准备及震时的躲避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自然引出下面的内容。
3、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是决定学生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活
动中去,才以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教师一方面通过制定活动规则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参与活动后的及时适当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对学生体验地震的处理方式较合理,很好地达到了体验地震的目的。
在体验地震活动开始前,教师对体验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避震时应该蹲下、抱头,在逃生时应该抱头、弯腰,到达安全地点后应该抱头、蹲下。
对于如何实现上述要求,老师较好地运用评价方式进行解决。
如给每组50分的基础分,让不参与体验的五个小组长做裁判,对参与体验的小组成员在避震时、逃生时和逃生后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明确的减分标准。
在活动时,组长认真观察,体验的同学由于害怕本组的分数被减,所以做的也很认真,基本没有减分的,既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保证了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对学生座位的安排及小组的划分。
张老师的做法时学生先让学生随便坐,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每排坐多少人没有明确的说明,造成每排人数相较大,尤其是前两排的人数差别较大,教师分组时不好分,还得让学生调动坐位。
我的做法是老师在上课前拿到点名册后即查一查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应该如何做。
在教学楼前带学生时就给学生说明如何坐,每排多少人。
这样教师在分组时就比较简单了,因为学生就是按照教师的分组设计就坐的。
当然,这只是工作干的前后的事,无关大碍。
2、对个别活动的处理稍欠妥当。
比如第一个活动,看唐山大地震的叙述的视频,一是该视频用时过长,近8分钟的时间。
二是目的不太明确,看该视频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
显得有点头重脚轻。
三是对活动要求对学生交待不清楚,影响活动效果。
比如教师只让学生观看视频,对于如何看,如让学生注意视频中的什么内容,看后如何检测没有给学生在观看前说明。
3、评价方式或活动规则的运用的反效应较突出。
评价方式或活动规则本来是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的,从活动效果看,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确实调动起来了,但任何评价方式都有其反面效应,本评价方式也不例外。
那就是学生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容易造成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或看到落后后不再参与活动,或对教师的安排的怨言。
从实际活动看,确实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比如由开始四、五、六组男生较主动,而前三组女生较被动。
但自从一组女生回答出如何做好震前的室内检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落后变为遥遥领先。
学生的情绪开始发生了变化。
而到如何准备应急包时,原来学生回答后教师一是提前没说活动规则发生变化,而对学生回答后的加分承诺又没兑现,使学生感到老师不公平。
再就是教师再让每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到底让哪个组回答的标准不统一,刚开始谁先举手谁先答,到后来举手的多了,老师找不出谁先举手了又临时说哪组举手的多让哪组答,最后学生都举手了又该如何呢。
我感觉教师的评价制度一是要充分发挥评价制度的有利方面,即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尽量减少其负面效应,即学生之间的矛盾,恶性竞争、师生关系不和谐。
如何解决,教师在挑选回答的小组时先偷偷地看了哪组分数少,让哪组回答,当然前提是该小组举手。
要让每个小组的分数有差别,但又不要差别太大,让其保持竞争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