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欣赏——唐三彩赏析

陶瓷欣赏——唐三彩赏析

唐代三彩釉陶赏析
(郭晓斌)
说起唐代的三彩釉陶,也就是唐三彩,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使没有见过,也应该有所耳闻。

首先,我们都知道,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另外,从唐三彩的烧制工艺上讲,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也称三彩釉陶。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它是用白色粘土作胎,经1000度以上高温烧制,再以含铁、铜、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在釉里加入一定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做助熔剂,经过八百多度的温度二次烧制而成。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如此,而从这些烧制工艺上可以看出,古代工匠们的技术有多么厉害,让我们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意。

还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上更是群芳争艳,而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彩陶工艺品。

唐三彩绚丽的色彩、丰富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代表了唐代陶瓷业发展的最高成就,并以色彩艳丽、造型生动逼真和富有生活气息著称。

且唐三彩的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的,以人物的,动物的居多,还包括房屋、家具、文具一类。

但大多数的人是较为喜欢马俑的,可能是马俑一类的造型比较能满足人的欣赏眼光和品味吧。

而其中人的造型中有妇女、天王、武将和文官等,他们都是以人物的等级及社会地位为依据,使得烧制的人物各具特色,性格表现很明显。

比如,贵妇的面部就显得非常丰满和圆润,大多都梳着各式各样发型,天王就是一副雄壮威武,怒目圆睁的样子,至于文官就是文质彬彬,武官当然是显得勇猛刚烈一点。

可见,能够做出一件好的艺术品,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做出好的艺术品的技术工艺,还要对社会生活有很深的感触和理解,两者不可缺其一啊,不然的话,人们是不可能做出真正的艺术品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会想到,这么好的艺术品不会是就这么凭空出现的,也就是说,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

首先,我们都会知道这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的,就是这样,说具体一点就叫做陶瓷业的发展,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的是雕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这些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也是
有一定历史必然性的。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

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全国出土的唐三彩的地区除了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外,还有江苏扬州、山西太原、甘肃秦安、辽宁朝阳等地区,其中西安、洛阳出土数量较多,而一带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

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

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大约在1905-1909年,也就是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由于工程原因而毁坏了一批建于唐代时期墓葬,当时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

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当然,这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的。

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现在是大不相同的,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在国内保存下来的三彩藏品为数是极少的。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文物的工作的高度重视,,文物工作者不仅开始关注并征集流散在民间各处的唐三彩文物,而且在配合工农业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对发现的唐代墓葬和遗址及时地进行了科学的发掘,从而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器物和一些其它的珍贵文物。

从现在出土的唐三彩器物来看,唐三彩的类型真可谓是丰富多彩了,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但按照器物的品种可分为六大类,包括镇墓佣类、外出仪仗佣类、家内使役佣类、动物模型佣类、生活用具类、建筑模型类。

无论怎样个分法,这都体现了唐代三彩的精美和现代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

作为我国陶瓷器物类中的一只奇葩,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那么唐三彩必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有其独到之处,也就是说唐三彩有着突出的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点就是造型,第二点也就是釉色了。

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三彩马与其它年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这个当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联系,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
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是比较多的。

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密切关联,大家都知道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经济和文化艺术是息息相关的,这种现象就反映的是当时的宫廷生活。

如此可见古代工艺品的考古价值所在了。

三彩马的造型比较肥硕,据说这个马的品种来于别国,好想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

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

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

从造型方面来看,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后又经浇融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但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壮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三彩的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唐三彩这一种工艺品的特点,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有个造型是鸡头器皿,从现在的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是作为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人们的使用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洛阳人在传统唐三彩造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平面唐三彩,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
相当得要的作用。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

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

那么这种文化传流到国外也对他们的陶瓷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在日本和朝鲜。

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时期也曾仿造中国的三彩而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

正因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的师傅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也得以继承和发展。

洛阳唐三彩造型丰满、圆浑,生动传神,釉色通过熔融流动,自然渗化,呈五光十色,独具民族风格,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总之,在谈到我国古代工艺品时,关于唐三彩的话题是跑不了的。

唐三彩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记录古代人民生活情景的可贵证明,不仅有着技术参考价值,还有珍贵的收藏价值和考古价值。

唐三彩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