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的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对象为华商,最初试行于扬州,后推行全国。
厘金的推行( )A.增强了土货的竞争力B.便利了洋货的倾销C.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侵略2、20世纪20年代,直皖、直奉、江浙等(军阀)争战不已,地方割据对抗。
各路军阀将工商企业视为动辄可得之财源,苛捐杂税滥征,这直接造成了()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B.中央政府的权力膨胀C.工农运动高涨D.民主思想活跃3、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法》,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
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
这些措施( )A.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C.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便利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4、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
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
清末自开商埠()A.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C.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D. 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5、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棉布D.以白银换取丝茶6、“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
”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7、美国的著名中国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混战的影响8、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后,曾长期面临经费困难.1905年,将其中机器制造局和江南船坞分为两个企业,后者实行商务化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这反映出() A.洋务企业缺乏竞争实力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C.经营体制影响企业发展D.民族工业走出困境9、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A. 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B. 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C.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D.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10、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曹出现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请政府交纳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 世纪70年代,宁被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形式上却依附于日本。
产生这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11、郑现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详纱洋花边洋林洋市人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人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人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A.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B.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C.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12、随着鸦片战争之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舶来机制化妆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
最早进入中国的洋货化妆品是与卫生有关的牙粉、香水及具有药用功能的护肤类化妆品,如花露水、雪花膏等。
由材料可以得出()A.近代社会受西方商业文明影响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C.中国商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13、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是他们的主张却历史性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主要在于洋务运动()A.发动“商战”,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封建政府的文化教育体制C.开办近代企业,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D.改革政治体制,开启了君主立宪的民主宪政之门14、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讷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幵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5方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5、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形式,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B.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C.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D.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16、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
这些内迁企业()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C.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产命运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17、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而到1912年时,达到20749家。
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企业,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
这表明()A. 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体顺利D. 清政府严格限制企业的规模18、1928~1936年,我国实有的经过登记注册的公司数量从394家增加到了2702家,其实收资本总额也从1.75亿元上升到了7.97亿元。
国内出现了更多实力较强、信用良好的民族股份公司。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 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市场19、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闻民政府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时,不仅相继建立了钢铁、机器制造、酒精和化工等工业,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将工业开始向内地转移。
这反映了当时()A. 国家致力开发内地资源B. 为迁都重庆预先做准备C. 工业建设注重了国防性D. 国家经济重心转向内地20、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以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稅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
这次税制改革()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C. 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D. 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21、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的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国际环境有利B. 民族独立实现C. 社会性质改变D. 政府大力支持22、“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这篇评论最有可能发表在()A. 1905《民报》B. 1915年《青年杂志》C. 1922年《申报》D. 1946年《解放日报》评卷人得分二、非选择题(注释)23、二战后民营经济的命运与国民政府的统治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后国营与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45-1947年)---摘编自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二有学者对中国的工矿企业、金融和商业的资本及比重做过统计,认为1936年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相差不多,分别为49.21%和50.79%;但1947-1948年国家资本则上升到58.43%,民间资本则相应下降到41.57%。
——摘编自虞和平:《抗战后国家资本膨胀和垄断问题再研究》材料三造成战后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战后美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民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紧了对中共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实行严格的禁运政策,限制物资出镜,在销售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物价暴涨,一般资本家卖出成品后所得现金往往买不回相应数量的原材料,“虚盈实亏”,这样连简单再生产也不易维持了。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二,归纳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与国民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采用“官商合办”形式,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
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创办时,仅有轮船4艘,2319吨;到1883年,已有轮船26艘,33370吨。
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招商局于1878年投资开办开平煤矿,该矿设备完善,雇佣工人达3500~4500人。
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同茂铁厂的创办及各种有色金属,如铜矿、铅矿、金矿之开采。
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
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1889年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
通讯等事业也被提上日程——天津电报局于1880年开办。
——摘编自胡显中《上海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三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