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历年中级职称答辩问题总结(土建施工专业)

北京历年中级职称答辩问题总结(土建施工专业)

20.请补充质量通病如何控制(如混凝土结构几何尺寸、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基础外墙后浇带防水、外窗渗漏水、桩头防水、卫生间防水等)。

20.1混凝土结构几何尺寸:为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几何尺寸,需对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和混凝土工程采取措施进行严格把关。

其中钢筋施工中,应严格按图纸设计、图集等要求准确安装钢筋,可采取设置水平、竖向梯格筋;设置“皮数杆”;采用专用马凳等方法确保钢筋工程安装准确,为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几何尺寸奠定良好基础,其采取的具体措施详见附件。

模板施工是确保凝土结构几何尺寸的控制重点,应从模板的设计、加工、安装和拆除进行控制,其中模板设计应加强对模板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的计算以及节点部位的设计,尤其墙、柱、梁、板、楼梯及门窗洞口等部位应重点设计;模板加工要保证加工准确,偏差在允许范围;模板安装要做到安装到位,尺寸准确,可采用弹线、拉通线、钢尺检测等方法来保证;模板拆除要严格执行拆模申请制度,模板拆除时结构混凝土强度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等;其采取的具体措施详见附件。

混凝土施工中应控制混凝土浇筑高度和振捣方式,可采取制作水平、竖向标尺杆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棒移动间距,浇筑速度要均匀,防止模板胀,混凝土养护要到位等,其采取的具体措施详见附件以上各阶段施工都应认真进行检查验收,确保一次成型、尺寸准确。

二、试述基坑支护的主要形式及适用范围。

(对照20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一)基坑分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对基坑分级规定:1、一级基坑,符合下列情况之一:➢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做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开挖深度大于10m;➢与临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基坑范围内有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需严加保护的基坑。

2、三级基坑为开挖深度小于7m,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的基坑。

3、除一级和三级外的基坑属二级基坑。

(二)基坑安全等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规定,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分为三级,采用相对应的重按工作机理和围护墙的形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水泥土挡墙式:深层搅拌水泥土挡墙、高压旋喷桩墙2、排桩与板墙式:板桩式:钢板桩、混凝土板桩、型钢横挡板排桩式:钢管桩、预制混凝土桩、钻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

板墙式:现浇地下连续墙、预制装配式地下连续墙组合式:加筋水泥土桩(SMW工法)、高应力区加筋水泥土墙3、边坡稳定式:土钉墙、喷罐支护4、逆作拱墙式(四)常用支护类型及使用范围:目前北京地区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有:纯土钉支护、复合土钉支护、桩锚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等等。

1、土钉墙支护:用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二、三级的非软土场地;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m;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

目前在软土场地亦有应用。

北京地区规定基坑深度超过10m不宜采用土钉墙支护;当周围环境良好、基坑土质较好的情况下,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m。

2、复合土钉墙支护:基坑深度超过12m,宜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5m。

3、桩锚支护:优点:无噪声、无振动、无挤土、刚度大,抗弯能力强,变形较小。

多用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二、三级,坑深7~15m的基坑工程。

常用直径600、700、800、900、1000。

一般上部采用土钉支护或挡土墙,高度不大于4m,主要为考虑将来室外管线施工。

4、地下连续墙:是于基坑开挖之前,用特殊挖槽设备、在泥浆护壁之下开挖深槽,然后下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地下土中的混凝土墙。

优点:施工时对周围环境影响小,能紧邻建(构)筑物等进行施工;刚度大、整体性好,变形小,能用于深基坑。

处理好接头能较好地抗渗止水。

缺点:造价较高、工期长,泥浆需妥善处理,否则影响环境。

适用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二、三级者;在软土中悬臂式结构不宜大于5m;多用于-1 2 m 以下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目前常用的厚度为600、800、1000。

答辩问题答案一、预拌混凝土技术交底包括的内容?预拌砼施工中质量控制有哪些?施工现场使用预拌混凝土应具备下列条件:1、道路畅通,泵车支设处地基坚实平整,有照明和水源条件;2、必须具备混凝土试块的制作、养护条件,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应设试块标准养护室(或标准养护箱),也可就近送到定点试验单位标养;3、现场管理和制作试块人员,必经培训、考核,并持有经企业上级主管单位签发的岗位合格证;4、使用泵送混凝土,应制定泵送施工方案,包括泵车支设位置,布管路线,浇筑施工及相应的人员配备等;5、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应有技术安全交底,并应具备混凝土工程的养护条件,特别是季节性施工期间的防雨、防冻措施,要有专人负责实施。

6、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与使用单位之间,应建立对混凝土质量和数量的交接验收手续。

交接验收工作应在交货地点进行,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均应委派专人负责,根据发货单交接验收并签章。

7、混凝土质量不合格,不得使用,对补合格或不符合合同质量要求的混凝土,使用单位有权拒收和退货。

当混凝土坍落度不适宜泵送或浇筑时,应经工地技术负责人批准,采取技术处理措施,并应作好处理记录。

双方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加水。

8、非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根据浇筑工艺的技术要求,比泵送混凝土酌情降低。

9、使用单位应再混凝土运送到浇筑地点15min内按规定制作试块。

每单位工程,每层段同一配合比,不超过100m2的混凝土,制作标养试块一组,其试块强度作为评定结构混凝土强度的依据,并应按需要组数制作同条件试块组数,作为拆模、放张、张拉时检查混凝土强度的依据。

10、现场混凝土坍落度检测和强度试块制作,应在交接验收前完成,取样在交货地点进行。

混凝土坍落度应符合合同技术要求。

当要求的坍落度为某一定植时,其检测结果不得超过表规定的允11、混凝土在浇筑施工时,为保证混凝土均衡供应和连接浇筑施工,使用单位应在指定专人负责与生产单位的联络工作,使用单位或生产单位施工情况有变动或因故停工时,均应及时通知对方采取相应措施。

预拌混凝土技术交底包括的内容:砼:等级、数量。

水泥:品种要求、用量、含碱量。

骨料:粒径、含泥量、泥块含量◆外加剂:性能、掺量、含碱量。

掺合料:掺量要求。

成品:坍落度、凝结时间、初凝、供应速度、出罐温度、入模温度、含碱量。

◆采用预拌混凝土时,预拌混凝土供应单位必须向施工单位提供以下资料:砼配合比通知单、砼开盘鉴定、预拌混凝土运输单、预拌混凝土出厂合格证(32天内提供)、混凝土氯化物和碱总量计算书;施工单位应形成以下资料:混凝土浇灌申请书、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抗渗试验报告、混凝土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

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原则及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前,应作认真调查了解,掌握有关情况,依据为:1、上级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批准建设的文件及有关建设要求;2、建设单位在施工招标文件中对工程进度、质量、造价等具体要求,或是施工合同中双方认可的有关规定等;3、施工图纸(如已进行图纸会审的,应有图纸会审记录)、工程预算定额、劳动定额及有关标准图纸等。

较复杂的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及高层建筑等,还应了解设备、电器和管道等设计图纸内容;4、施工现场条件(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交通运输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情况;5、劳动力、施工机具设备、材料及半成品、预制构件等供应情况;6、如果该工程是整个工程项目中的一个单位工程,则应遵守施工组织总设计中的有关施工部署和具体要求;7、施工企业的年度计划,对本工程开工、竣工时间的要求及有关事项;8、有关国家规定和标准,如施工验收规范、质量标准及操作规程等;9、建设单位可能提供的条件情况,如施工场地的占用、临时施工用房及职工食堂、浴室、宿舍、医疗条件等情况;10、其他有关参考资料等。

原则:⑴认真贯彻国家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建设程序;⑵遵循建筑施工工艺及其技术规律,坚持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⑶采用流水施工方法,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和其它现代管理方法,组织有节奏、均衡和连续地施工;⑷科学的安排冬期和雨季施工项目,保证全年施工的均衡性和连续性;⑸认真执行工厂预制和现场预制相结合方针,不断提高施工项目建筑工业划程度;⑹充分利用现有施工机械和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提高施工项目机械化程度,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⑺尽量采用先进施工技术,科学的确定施工方案,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努力缩短工期,不断降低工程成本;⑻尽可能减少施工设施,合理储存施工物质,减少物质运输量;科学的规划施工平面布置图,减少施工用地;主要内容:编制依据、工程概况、施工部署、施工准备、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主要组织管理措施、主要经济指标(工期、质量、文明施工、场容、成本指标、工伤等)施工平面布置(基础、结构、装修、)三、砼早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任何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出现裂缝,不仅有损外观,而且影响整体性,降低刚度,并引起内部钢筋腐蚀,使建筑物达不到设计的使用耐久年限。

多数裂缝是在施工期间未达到设计强度的早期出现的,现就混凝土早期容易出现的几种裂缝原因和预防措施作一浅析。

1、温差裂缝施工中早期常见的温差引起裂缝有两类。

第一类为约束裂缝,是由混凝土浇筑后内外温差过大所致。

如混凝土浇筑后、养护期间突然降温;冬施工程拆模过早而防护不及时,表面急剧冷却收缩,引起变形开裂。

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早期,多出现在结构表面,在表层以下仍保持不裂;第二为外约束裂缝,是由于降温时温差过大引起的,如厚度>800㎜以上的混凝土在硬化时水化热造成内部温度很高,而外表温度较低的温差梯度,在表面形成拉应力;在水化过程后期还受到地基或基础的约束,在内部出现接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此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便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多发生在养护期结束以后30~60d或更长时间内,出现位置多在结构物的中部,缝较深或贯穿到底,有很大的破坏性;缝的大小同接缝间距、结构形状、地基基础的构造有关。

对于第一种表面出现的裂缝控制,主要是浇筑后表面温度同外界环境的温差控制,防止再现急剧冷却;如冬施采取保温和缓拆外模;加热养护时掌握好降温速度,使温差保持不大于10℃;脱模后加强覆盖使外表逐渐降温。

温差必须小于20℃时不易发生开裂。

第二种裂缝应从施工全过程控制,从入模温度、升温过程、改进工艺、改善材料性能、改善结构约束条件方面入手来减小结构应力。

常规的措施是:如选用矿渣或火山灰质早期低热水泥;改善骨料级配的低流动混凝土;掺粉煤灰混合料减少水泥用量;掺减水剂等外加剂复合使用;利用后期增长强度,减少早期升温;合理安排工序分层浇筑;留置后浇带减小约束应力;冬期必须表面保温、延长拆模时间和养护;配置防裂筋等方法。

2、收缩裂缝收缩裂缝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如塑性收缩、干燥收缩和沉降收缩等是最常见的三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