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10-23T14:04:25.0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杨绍武[导读] 胃瘫一旦诊断确立,应采取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加强营养支持,进行非手术治疗,不宜盲目手术。
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创伤。
杨绍武(晋宁县人民医院外科云南昆明 650600)【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例经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后均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采取非手术治疗可治愈本病。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116-02胃瘫综合征,是指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简称胃瘫,又称为胃排空障碍。
多发生于胃肠手术后,偶也可见于其他部位手术。
我院自1996年5月至2012年10月共诊治胃瘫病人1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3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5例。
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2岁。
其中行胃癌根治胃空肠吻合2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例,胆肠Roux-en-Y吻合术1例,胃、十二指溃疡穿孔修补术4例,肠粘连松解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3~14天。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突然出现中上腹的饱胀感,呕吐少量至大量含胆汁胃液,呕吐后症状缓解或减轻,可有或无排气、排便。
腹部较平坦,胃区振水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胃肠减压引流液为800~2000 ml/天。
其中9例行上消化道碘油或泛影葡胺造影提示造影剂胃潴留、胃排空延迟或线性排入十二指肠。
1.3 诊断标准目前关于术后胃瘫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根据文献综合如下:(1)术后7天仍需行胃肠减压,或者术后患者已排气,终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再次出现胃储留症状而需行胃肠减压者。
(2)胃引流量>800ml/d,持续时间超过5天。
(3)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征象。
(4)无明确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5)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
(6)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654-2、阿托品等。
本组均符合该诊断标准。
1.4 治疗方法本组13例病人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后一旦出现胃瘫综合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与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消除恐惧心理,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治疗。
同时给予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用3%温盐水加小量激素洗胃,以减轻吻合口水肿。
加强营养支持,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相结合。
采用肠外营养支持5例,肠内营养支持2例,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6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钾低氯血症。
给以促胃动力药,以胃复安、多潘立酮为主,辅以大环内酯类药物入液静滴,中药经鼻肠管或胃管滴入以促进胃肠蠕动。
可配合针灸、理疗和按摩及频谱照射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1.5 胃瘫缓解标准肛门排气或排便,肠鸣音恢复正常;夹胃管或拔胃管后无腹胀、呕吐;进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不复发。
1.6 结果本组患者胃动力恢复时间8~28d,平均 16.3d,全部经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
2 讨论胃瘫综合征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以胃排空障碍为基本临床表现,发生率可因手术部位、方式、对象和检查手段、诊断标准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大多数国内报道为0.6%~7%,国外报道为5%~10%[1]。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胃瘫的发病原因较多,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为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精神-神经因素:胃肠手术前后,患者对病情和手术预后顾虑重重,使精神处于极度紧张应激状态,容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胃肠排空延迟。
(2)腹部手术创伤:有学者认为腹部外科手术后,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胃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直接与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阻止胃肠平滑肌中的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从而抑制胃的肌电活动,延缓胃的排空,这是目前被认为产生胃瘫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2]。
另外,由于部分腹部手术范围较广,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操作时间长,脏器暴露过久,胃壁组织挫伤,吻合技术欠佳,缝合线反应等均可引起胃壁及腹膜炎症、水肿、粘连等,造成术后应激程度加重,从而影响其动力,极易导致胃排空障碍。
胃大部切除后,导致胃电起搏点破坏,胃肠运动协调性消失。
胃大部切除手术导致胃解剖结构及胃内环境的改变,使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致使胃排空失调,胃远端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反流造成胃酸、胃肠道激素、消化酶分泌与黏膜损伤等变化干扰胃的正常功能,加重了吻合口和残胃黏膜炎症和水肿也是胃瘫的原因之一。
(3)麻醉: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及麻醉时过多的空气或氧气吸入胃内与胃瘫的发生有关。
手术过程中致使胃内吸入过多的空气或氧气,使胃过度膨胀,胃壁肌肉麻痹,术中、术后未做胃肠减压处理而发病。
术后运用镇痛、麻醉药物有直接的抑制胃动力作用[3]。
(4)腹腔并发症的相互作用:刺激性、腐蚀性较强的消化液,胰、胆汁外溢至腹腔,可引起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腹膜炎症、腹腔积液甚至腹腔脓肿。
可通过相关神经反射,引起胃肠活动节律改变,并且引起腹腔内炎性介质及生物性物质的积聚,使胃肠道本身的浆膜,即脏层腹膜发生充血水肿、损伤,活动能力减弱,导致胃的排空障碍以及麻痹性肠梗阻。
感染内毒素的释放以及激素分泌紊乱也是导致胃瘫的原因之一。
(5)手术方法、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术后镇痛方式、是否微创手术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方式都对胃瘫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
(6)其他因素:术后过早进食,或进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胃不适应,从而加重胃壁水肿和胃肠激素紊乱。
另外,高龄、手术时间长、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过敏反应、腹腔严重感染,特别是并有糖尿病史患者等也均可导致胃瘫[4]。
2.3 治疗本病是一种功能性病变,一旦确诊,应采用非手术疗法,尽量避免手术,一般在术后3~4周后都能恢复。
治疗方案包刮:(1)心理治疗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情绪,术后一旦发生胃瘫综合征,应耐心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清楚,消除其紧张心理,取得病人的配合,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2)一般治疗禁饮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使胃得以休息,用3%的温盐水或生理盐水洗胃。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调,低钾可致胃肠道平滑肌张力低下,需特别注意补充钾。
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纠正低氧血症,抑制胃酸分泌。
补充微量元素及液体。
若并发腹腔感染,同时应加强抗感染治疗。
此外,小剂量激素应用可减轻吻合口水肿,促进胃动力的恢复。
(3)营养支持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尤为重要,禁饮食期间应格外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保证能量的供给,同时也可减轻吻合口水肿。
营养支持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底物,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机体功能。
在营养支持选择上,首选肠内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具有接近正常人生理营养、容易促使激素分泌、增加内脏血流,增强胃肠蠕动,促使胃肠道功能恢复、能够为肠黏膜细胞提供直接的腔内营养物质,有利于机体代谢,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完整、防止肠道内细菌易位等作用[5]。
同时也经济、安全和有更好的营养支持效果,缩短胃排空恢复的时间。
当肠内营养不能耐受或未能建立肠内营养途径时,应选用肠外营养途径。
肠外营养可经中心或外周静脉输注,其优点是途径建立相对容易,可以很快达到营养支持的全量。
(4)促胃动力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胃复安和多潘立酮等,它们具有促进胃肠动力和结肠转运的双重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为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对胃肠动力作用原理是直接与胃动素受体结合,发挥胃动素样作用,既可促进胃排空,又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防止返流性食管炎,其临床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
(5)中医、中药及其他治疗中医、中药在胃瘫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如经胃管保留灌注汤药(承气汤等),可配合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针灸、理疗和按摩(在刀口充分愈合的情况下)等治疗。
2.4 预防为了减少术后胃瘫的发生,必须树立减少人为致术后胃瘫因素的意识理念。
具体措施:(1)选择合适的术式,并术中减少不必要的迷走神经切断或损伤。
(2)严格无菌操作,联合应用有效广谱抗生素,减少感染。
(3)术前要发现存在易致残胃无力症的疾病或诱因,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精神因素、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失衡、变态反应等,并且必须控制好。
(4)术中减少对胃肠道及系膜的牵拉、暴露的时间,加强对胃肠道及系膜的保护,减轻对腹腔神经丛的刺激,避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抑制胃十二指肠的运动。
综上所述,通过对胃瘫的进一步分析,可认识到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属功能性疾患,其演变和转归常具有自限性,应用非手术疗法进行治疗目前已成共识。
一般来讲,经非手术治疗即可治愈。
术后胃瘫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率,比发生本病后再处理更具有实际意义。
胃瘫一旦诊断确立,应采取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加强营养支持,进行非手术治疗,不宜盲目手术。
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创伤。
参考文献[1]陈涛,田伏洲,孙庆贤.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2例诊治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2,9(1):43 45.[2]秦新裕,刘凤林.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杂志,2005,8(3):193-195.[3]任建军,李太品,王弘略,等.胆囊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J].腹部外科,2003,16(4):238.[4]刘全达,蔡志民,余佩武,等.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1,10(6):524.[5]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