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焊接作业危险性分析与安全技术
焊接作业危险性分析与安全技术
第一节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 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中华人民共和 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都围绕这个方 针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从法律上保证 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 针的落实。
第二节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法 律制度
• •
我国与2002年6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安全生产法》与2002年11月1日其施行,简 称《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安全生产的 专门法律,适用于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 的根本宗旨是保护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 享有的保证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权利。在安全 生产领域内,安全生产法的法律地位最高。
第四节 《劳动法》相关知识
•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劳动法》,并与1995年1月10起施 行。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
我国《劳动法》适用范围
• 3 好学上进的道德观念
职业病防治法目的
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促进经济发展
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
• 预防
– 指预先采取防范措施,这是必须贯彻于职业病防治 活动全过程的根本措施 – 指对工作场所或者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或者可能产 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干预措施,目 的是保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符 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 是指依靠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其 他治理措施,用无毒害材料、工艺代替有毒害材料、 工艺,根除工作场所己经存在的职业病危害
• 控制
• 消除
防治职业病
• 防 •治
– 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为劳动者创 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 获得职业卫生保护,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 治理:场所职业病危害的治理, – 治疗:职业病人的治疗,职业病病人的医治、 疗养和康复,包括职业健康、职业能力在内 的职业素质尽可能的恢复
• 两级鉴定,省级鉴定终结 • 回避原则
– 用人单位举证责任
• 提供现场危害监测资料 • 提供劳动者健康监护资料
– 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人保障(续)
• 保障方面的规定
– 疑似职业病人获得诊断保障 – 职业病人待遇保障 • 就医、治疗、康复、工作安排 • 经济补偿 • 费用承担责任 • 用人单位变更时职业病人的安置 –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义务
《劳动法》不适用于:1、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 会团体的工作人员;2、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 的农民除外);3、现役军人;4、家庭保姆;5、在中国境内享有外交 特权和豁免权的外 • 调整劳动关系 • 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
劳动者
用人单位
职业卫生服务机构
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包括:
◎《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 ◎ 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 ◎ 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
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 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
劳动者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人保障(续)
– 诊断原则 • 职业史、危害接触史 • 现场危害调查评价 • 临床表现、实验室辅
助检查
– 诊断争议鉴定
•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专家库 • 诊断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受理鉴
定申请
• 鉴定委员会的组成及其专家抽取
办法
• 三人以上集体诊断 • 推定诊断原则 – 《诊断证明书》 • 诊断医师共同签署 • 诊断机构审核盖章
◎ 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续) 义务:
配备防护设施、治理职业危害
作业场所危害评价与管理
劳动者健康监护(上岗前、在岗中、 离岗时)
用人单位
危害告知(合同、作用场所、培训教 育)
建立危害监测和劳动者健康档案 职业病报告义务 对患职业病者的救治、安置 依法参加工伤劳动保险
伤后及时获得医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服务, 保障劳动者本人或其遗属在生活发生困难时的基 本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劳动者及其家属 的后顾之忧,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2、可以分散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的风险,有利 于恢复和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职业病防治法有关当事方法律关系
政府监管部门 履行保护健康义务 主张健康权利
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安全技术 培训与考核
甘肃省西铁培训站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
《劳动法》和《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事 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方可上 岗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相对于普通作业人员,由 于工作岗位往往更为重要,危险性更大,容 易发生伤亡事故,对操作本人,他人及设施, 设备的安全造成危害,因此,技术上有更高 的要求,同时,作为特种作业人员应该有较 强的法制意识,学法懂法,严格按要求规范 操作,确保安全生产。
• 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控制(群体)
– 工作场所定期职业危害评价 – 健康监护制度
• 三级预防:控制疾病恶化,挽救残存功能(个体)
– 职业病人的治疗与康复 – 保障职业病人的权益
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 1、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在患职业病或者受到工
劳动者
落实职业危害治理和职业病防治经费
未成年工、女工保护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续)
权利:
获得职业卫生培训教育 获得职业卫生防护
用人单位
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服务
知情权:危害、危害后果、防护条件 要求改善工作条件 拒绝强令违章操作、冒险作业 批评、检举、控告 参与民主管理 享受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要求并获得健康损害赔偿
• •
一 根据安全生产法,从业人员享有 的权利
•1 •2 •3 •4 •5
知情,建议权 批评,检举,控告权 合法拒绝权 遇险停,撤权 保险外索赔权
二 根据安全生产法,从业人员承 担的义务
•1 •2 •3 •4
遵章作业的义务 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 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义务 安全隐患报告义务
•
在上述四个要件中,缺少任何一个要件, 都不属于本法所称的职业病。
职业病的防治原理
职业病的特点
–可预防而难以治疗:从源头控制
–人为性:规范用工行为,规范作业行为
疾病控制的公共卫生理论
–通过法律和教育手段,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实施综
合防治策略
职业病防治原理(续)
•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群体)
– 预防、消除危害源头
防治职业病是指预防、治理和治疗
职业病防治法立法指导思想
• 明确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权利义务关系
– 职业病防治义务人——用人单位 – 健康权益主体——劳动者
• 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监管、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建立社会保障
• 处理好三类法律关系,政事分开、政企分开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 政府与管理相对人(用人单位、服务机构) – 职业卫生服务提供者与用人单位
三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规定
•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 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 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 方可上岗作业。结合《劳动法》规定,特种作业 人员必须取得两证才能上岗。 1 特种作业资格证,即技术等级证 2 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即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
根据规定,《劳动法》适用于: 1、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指一般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 体工商户)和与之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 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 4、其他通过劳动合同(包括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 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 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行业自律、工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职业病要件
• 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体 • •
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 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其 中放射性物质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发 出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 等电离辐射; 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 的职业病。
制度 •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节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要求
• 一 基本要求: • 1 年龄满18周岁 • 2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 3 身体健康 • 二 技术要求:见10P7条
第六节 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
一 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1
2
爱岗,尽责
文明,守则
二 特种作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 1 安全为公的道德观念 • 2 精益求精的道德观念
• •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法》相关知识
•
《职业病防治法》与2001年1月27日第 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 会议通过,与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立法 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 益,促进经济发展,
立法背景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 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问题突出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可持续发展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多种所有制与发展市场经济 国企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用工制度改革与流动劳动者的形成 加入WTO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