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规划
一、生物工程专业学科现状
2002获得教育部批准,使我校成为国内拥有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
教育部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为指导,以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挥优势,扶植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提高专业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为重点,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设置框架;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现有本科专业达到同类院校办学水平;充分考虑人才需求,结合我院的办学条件、学科和师资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重点建设目标,培育、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为学院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面向社会需求提供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突出生物工程人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点,制订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培养计划。
明确了“一个头脑,四种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和主要课程体系。
确定生物工程骨干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各个骨干课程之间的关系。
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以外聘的兼职教师为辅,组建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学科梯队。
目前该项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适应国情、省情的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还远不够。
这就为我们学院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客观机遇。
如果我院能够继续加大生物工程专业的投入力度,在人才、资金、设备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彻底改善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生物工程专业必将会取得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品牌专业。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中存在人员缺乏,知识结构失调的现象。
现在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教师的压力过大,承担的课程分散,使教师很难集中精力钻研课程,只能疲于奔命地应付不断开出的新课程。
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影响教师的科研工作的开展。
2、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企业实践基地建立存在一定问题。
学生缺乏了解实际、深入实际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市场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风险。
可行的方法是尽可能分流生源。
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的设置
我们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其专业特点是跨学科,培养难度大,周期长。
所以生物工程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即由就业市场提出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学院捕捉到这种需求,并对自身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彼此间的沟通和协调,最终将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学生推向最需要他们的市场。
“十一五”期间,继续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以及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能够体现出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要求。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①毕业总学分=课程总学分+毕业综合实践学分=160~180。
②课程类型及建议的学分比例:A.人文社科类课程(含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占30%左右。
B.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占25%左右。
C.专业基础课程6门,实行“5+1”模式,即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实验、微生物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工程制图+1门工程类专业基础课。
学分比例占25%左右。
D.专业课程实行“3+X”模式,即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化工程设备+X门工程类专业课。
学分比例占20%左右。
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授课学时与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不低于1∶0.8。
四、专业教师学术队伍建设规划
生物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0名,其中专职教师16名,多均为35岁以下的教师,从年龄结构来看基本合理,从长远着眼,年轻教师较多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极为有利。
16名专职教师中职称为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含硕士研究生)10名。
职称结构基本合理。
生物工程专业计划在三年内围绕专业建设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形成生物工程专业的学术梯队。
在科研上形成2个稳定的、在省内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争取在国家级课题申报上有突破。
可以全面开展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
1、通过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辐射力,逐步形成生物工程专业的学术梯队。
这是专业建设的头等大事。
2、鼓励年轻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
我们将尽量采取有利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其考取博士研究生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3、为教师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创造条件。
4、采取聘用方式,聘请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作为本专业的特级教授。
5、强化学科队伍的科学研究氛围,建立制度性的学术交流机制;扩大对外联系,邀请本领域专家来学院讲学。
总之,我们将通过采取招聘、引进、聘用等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内使教师总数达到30人,使博士达到10人,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并争取实现教师的职称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生物工程学科培养模式
(一)生物工程教学模式
生物工程人才应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生物工程技术,灵活和创造性地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了使学生具备挑战风险、勇于创新的品质与善于创新的能力。
我们主要教学环节应采取参与式的课堂教学,以任务为导向的创业团队能力训练。
1、努力从生物工程教学计划中体现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给学生学习自主权,加强基础,强化工程训练,突出主干课程等。
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2、课程中应加强理论教学和具体操作的内容,特别是要加强生物工程实验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注重实验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验,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校企结合,共同办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有关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关系,使学生毕业实习场所固定,且有特色
(二)生物工程实践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培养的是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环境,建立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使实验课程系统性,增强目的性,使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意义,明确实验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记录现象和结果,最后认真总结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总之让学生在目的明确,有要求、有指导的环境下完成课程的学习。
加强校企结合,共同办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已与有关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关系,使学生毕业实习场所固定,且有特色。
把科研、教学和成果转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挥提供一个舞台
总之,本专业以创建工商学院品牌专业为己任,力争在下一个五年内,努力拼搏,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