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解释,20分)a)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

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学生组织。

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

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0.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1.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向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

根本特征: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

它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机械关系,社会的整合是建立在思想和道德同质基础上的。

实质:农业社会的产物。

12.有机团结;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社会成员在思想和道德方面是异质的。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尤其是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13.符应原则;学校成为复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单位,以维护资本主义学校的运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因而在于符应生产社会的关系,让某些具有文化资本的学生,在校或离开学校后得以获致成功,不具备如此条件的学生,则无此机会。

这种在学校复制学生的方式,也复制了以后的社会阶级结构,此未至符应原则。

14.社会化;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终身过程。

15.预期社会化:指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职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

16.再社会化: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

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17.筛选;由迈克尔·斯宾斯的《筛选假设——就业的市场信号》一文为形成标志,广义筛选理论包括对人力资本提出疑义的所有理论,即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筛选”一词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学历是才能的信号;另一方面,它是富裕阶层获取最佳工作机会的手段。

18.竞争性流动:是在社会公平原则下,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升迁机会。

19.赞助性流动: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制度,个人在社会的帮助下获得某中地位或升迁的机会。

20.新教育社会学;20世纪70年代后在西方,主要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基激进的教育社会学理论,由英国社会学家M.扬在《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提出,举起所谓“新”教育社会学的大旗。

他关注的不是教育制度的结构或组织,而是教育的内容。

他提请人们注意,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与组织的过程,乃是教育知识的成层过程,学校教育过程则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

b)1.涂尔干(Durkheim):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涂尔干所说的社会化是指形成“社会我”。

涂尔干认为“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2.帕森斯(Parsons):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

帕森斯为功能主义社会学提供了以AGIL图式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分析框架。

3.布迪厄(Bourdieu)P35:文化再生产理论的首要代表人物、法国学者。

他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之间,并不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学校是通过传递某种文化才在社会阶级关系在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

4.保罗·威利斯(P., Willis)P35:抵制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人。

资质理论最重要的假设之一是:劳动阶级的学生不完全是资本的产品亦即不完全屈从于权威教师与学校的指令;更确切地说,学校中不仅存在着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而且也存在着具有集体性的、见识敏锐的学生的抵制。

因此,学校乃是不同阶级文化之间争夺的场所。

5.M.扬(M. F. D., Young)P37:英国M.扬,解释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举起所谓“新”教育社会学的大旗,他关注的不是教育制度的结构或组织,而是教育的内容。

他提请人们注意,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与组织的过程,乃是教育知识的成层过程,学校教育过程则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

6.阿普尔(M. W., Apple)美国阿普尔同4 保罗·威利斯7.伊万·伊里奇(L., Illich):“非学校化社会”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现在的学校并没有推进教育的发展,反而阻碍了教育的进程,甚至是破坏教育的“罪魁祸首”;现行的学校教育迫使所有的人到学校里接受违背个性的、没有自主机会的教育,这是一种异化了的学校化社会。

但他认为,任何社会,包括“非学校化社会”,都需要教育。

他提出两条原则:所有人的教育由所有人办;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偶然的、终身的和非正规的。

8.功能主义P31:在整个50年代与60年代前半期,一直支配着欧美教育社会学舞台。

其理论前设是:社会犹如生命有机体;理论特征是: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础来探讨教育现象。

基本观点: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并由此维持社会稳定。

9.冲突学派:P33:冲突学派产生于60年代末期,它的出现动摇了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地位,揭开了教育社会学史上学派论争的序幕。

理论特征是: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

进入70年代,其内部已经开始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

10.再生产理论P34:可分为“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论”。

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出不平等教育植根于使之合法化并使之再生的阶级结构之中,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通过“符应原则”而再生产出不平等的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之间,并不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学校是通过传递某种文化才在社会阶级关系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

11.抗拒论: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时,一种不愉快的抗拒心态被激发,并且人们可以通过从事受威胁的行为来减少这种抗拒心理,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12.人力资本理论13.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14.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

15.经济资本16.人力资本理论: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17.符号互动论:运用情境、脉络、视野、文化、交涉、策略等概念,来解释学校与课堂生活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

18.拟剧理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艾文。

19.角色:“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0.教育机会均等: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起点的均等”其实是法律权利的平等主要指向(宏观)教育制度的性质问题。

c)1.《意识形态与课程》:作者是迈克尔・W・阿普尔,本书介绍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再生、经济再生,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经济学与控制,课程历史与社会控制等。

2.《学校生活社会学》:阐述有关学校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其制度化的学校中的非教育精神做了大量的批判。

3.《学做工》:是一部田野调查式的社会学著作,保罗•威利斯提出并尝试解决了工人的代际再生产问题。

4.《不平等的童年》:美国安妮特·拉鲁著,本书考察了书中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并有可能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5.《去学校化社会》:伊万·伊利奇的主要代表作。

伊利奇批判"学校化社会"进,提出了关于"去学校化社会"的构想。

6.《再生产》:教育社会学著作,作者法国布迪厄。

本书是布迪厄社会文化资本理论在教育系统中的反映,对现代教育社会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7.《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作者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

本书完整透澈解析男男女女们维持自我形象的复杂面。

8.《继承人》:布迪尔厄的早期著,描写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私人领地——文化领域。

9.《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作者鲍尔斯,金蒂斯,当代美国经济学家,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阐释了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

10.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享用和传递的文化的综合体。

它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主要反映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中,同时有规范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学校文化包括三个要素:物质要素、观念要素和行为要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