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自然循环原理及计算
2014-4-8 8
2014-4-8
9
泡状流
2014-4-8
10
弹状流
2014-4-8
11
环 状 流(柱状流)
2014-4-8
12
2014-4-8
13
二、蒸发管内汽水两相流的传热 1、蒸发管内的流型与传热的关系 在蒸发过程的各个阶段,蒸发管内的流型在不断变化。不 同的流型状态下,流体对管子壁面的热交换方式不同,冷却 能力也不同,即管内流体的放热系数在不断变化。放热系数 越大,管壁温度越接近工质温度。 2、蒸发管内的传热恶化 (1)第一类传热恶化 当水冷壁管受热时,蒸发管热负荷q低于某一临界热负荷qc, 管内壁不断产生汽化核心,也同时随水流扰动不断脱离管壁。 管中心的水不断地向壁面补充,这时的管内被称为核态沸腾。 以上的流动工况和传热工况发生于热负荷不大的条件下。
2014-4-8 2
2014-4-8
3
2014-4-8
4
2014-4-8
5
1、下降管系统作用在联箱中心处的压力 P1=P0+ ρ xjgh-△Pxj 2、上升管系统作用在联箱中心处的压力 P2=P0+ ρ ssgh+△Pss 3、总压差 下降管系统的侧压差: Yxj=P1-P0=ρ xjgh-△Pxj ,Pa 上升管系统的侧压差: Yss=P2-P0=ρ hugh+△Pss ,Pa 水在回路中循环流动时,下降管侧的压差Yxj与上升管侧 的压差Yss相等。即: Yxj=Yss 这就是水循环计算的压差法。
p jb [1 x ( 1)] 2 1 2 3
2 0
2014-4-8
31
三、汽液两相流体流动的分流模型 蒸发管内的流型主要表现为泡状流、环状流。这种流型的 特征是在管子壁面处形成环状水膜,蒸发产生的蒸汽集中在 管子中心处,如图12-8所示。 设:水的流通断面为F',蒸汽的流通断面为F〃,管段 的高度为△H,水的真实流速为ω ',汽的真实流速为ω 〃, 则汽水的相对速度为△ω =ω 〃-ω '。图12-8中表示的即 为汽液两相流动的分流模型,模型比较接近管内的真实流动 情况。 所谓汽液两相流动的分流模型是:①管内的汽水混合物是 分开流动的,汽在管子中央流动,水贴近壁面流动;②汽和 水之间有相对速度。由此导出的汽液两相流动参数可视为接 近真实的参数。
2014-4-8
19
2014-4-8
20
内螺纹管结构
2014-4-8
21
2014-4-8
22
与光管相比内螺纹管传热特性
膜态沸腾
核态沸腾
偏离核 态沸腾
核态沸腾
质量流速1500 kg/m2s内螺纹管
2014管
23
表12-1 内螺纹管与光管中质量含汽率的允许变动范围
2014-4-8 6
三、运动压头 Pyd=Hρ
xjg-Hρ hug,Pa
也即,
Pyd=△Pxj+△Pss+ △Pfl 有效压头: Pe=Pyd- (△Pss2+ △Pfl) Pe= △Pxj 水循环计算的压头法。 四、影响循环推动力的因素 自然循环的实质是由重位压差造成的自然循环推动力 (即运动压头)克服了上升系统和下降系统的流动阻力, 推动工质在循环回路中流动。 运动压头的大小取决于饱和水与饱和蒸汽的密度差、上 升管的含汽率和循环回路的高度。 压力升高,汽、水的密度差降低,工质循环流动速度越 低。
△χ允许范围
0.785/0.750/0.690/0.540
0.330/0.220/0.0/-
2014-4-8
24
第三节 汽液两相流的特性参数及流动阻力
一、汽液两相流体流动的均相模型 (一)两相流的流速 均相模型:所谓汽液两相流体流动的均相模型是假定在 通道内汽和水是均匀混合的;水和汽之间无相对速度;只 考虑汽的比容比水的比容大。 1、质量流速ρ ω 单位时间内流经单位流通截面的工质质量称质量流速, 用ρ ω 表示。 G
平均质量含汽率:x x r xc 2
27
2014-4-8
hu 0 [1 x( 1)]
2、容积含汽率β
A 0 0 V V V Ahu (1 ) 0 0 1 1 1 ( 1) x
2、真实密度
A A zs (1 ) ( ) A A
二、两相流的流动阻力 1、流体加速压降 当流体在管中受热或压力变化时,由于动量增加而引起静 压下降,这就是加速压降。
( 0 ) 2 p js ( 1)( x2 x1 )
2014-4-8 7
第二节、蒸发管内的汽液两相流型及传热
一、汽液两相流的流型 在汽液两相流中,汽泡与液体之间存在许多形状的分界面 且不断变化,将这些“界面”人为地分成几类,就称为 “流型”。 锅炉蒸发管内的流型主要分为四类,即泡状流、弹状流、 环状流、雾状流。如图12-4所示。 (1)泡状流。在连续的液相中,分散散存在着小汽泡。 (2)弹状流。泡状流中,汽泡浓度增大时,受趋中效应的作 用,小汽泡聚合成大汽泡,直径逐渐增大。汽泡直径接近 于管子内径时,形成弹状流。 (3)环状流。由于汽弹的内压力增大,当汽弹的内压力大于 汽泡的表面张力时,汽泡破裂,液相沿管壁流动,形成一 层液膜;汽相在管子中心流动,夹带着小液滴。 (4)雾状流。管子壁面上的水膜完全蒸干时,蒸干点的质量 含汽率χ =0.8,即蒸汽中仍然夹带着小液滴形成雾状流。 自然循环锅炉的蒸发管中,因为限制χ ≤0.4,所以一般 不会出现雾状流。
内螺纹管 光管
汽包压力MPa
16.6/18.1/19.3/20.7
16.6/18.1/19.3/20.7
最大允许的χ
0.940/0.915/0.875/0.780
0.485/0.385/0.185/0.185
燃烧器区域χ
0.155/0.165/0.185/0.233
0.155/0.165/0.185/-
3、截面含汽率φ
A A 1 A A
hu
2014-4-8
28
(三)两相流的密度 1、流量密度ρ hu G V V hu (1 ) ( ) V V V
第九章、自然循环原 理及计算
2014-4-8
1
第一节 自然循环的基本原理
一、自然循环概述 自然循环是指: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由于工质自身的 密度差造成的重位压差,推动工质流动的现象。 自然循环锅炉的循环回路是由汽包、下降管、分配水管、 水冷壁下联箱、水冷壁管、水冷壁上联箱、汽水混合物引 出管、汽水分离器组成的,如图12-1所示。 二、自然循环回路的总压差 重位压差是由下降管和上升管(水冷壁管)内工质密度不 同造成的。 下联箱中心截面A—A两侧将受到不同压力: 左侧静压: P1=P0+ ρ xjgh 右侧静压: P2=P0+ ρ ssgh
A
2、循环流速ω 0 循环回路中水在饱和温度下按上升管入口截面计算的水 流速度称为循环流速。 G 0 A
2014-4-8 25
3、折算流速 假定流过的汽水混合物中某相工质占有管子全部截面时计 算所得的流速称为该相的折算流速。 D V 蒸汽折算流速:0 A A G D V 水的折算流速:0 A A Dr Dc Vr Vc 平均蒸汽折算流速: 2 A 2A (G Dr ) (G Dc ) Vr Vc 平均水的折算流速: 2 A 2A 4、混合物流速ω hu
2 l 0 或:pm [1 x ( 1)] d 2 2 l 0 或:pm [1 x ( 1)] d 2 c xc r x r 管段平均修正系数: xc x r
2014-4-8
30
4、局部阻力
2014-4-8 29
2、重位压差 p zw h zs g
zs ( ) 3、摩擦阻力 2
2 l hu hu l 0 p m [1 x( 1)] d 2 d 2 2 0 l 0 [1 ( 1)] d 2 0
V V hu 0 0 A
2014-4-8 26
5、真实流速 G D V 水的真实流速: A A D V 蒸汽的真实流速: A A 两相真实流速之差称为相对流速: xd (二)含汽率 1、质量含汽率x 在汽水混合物中,流过蒸汽的质量流量D与流过工质总的质 量流量G之比称为质量含汽率。 0 D A 0 x G A 0 0
2014-4-8 16
发生第二类传热恶化时的含汽率称为临界含汽率xc,即发 生第二类传热恶化的特性参数。 在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冷壁中,在非正常运行状态下一旦 出现第二类传热恶化,虽然开始时壁温并不太高,但含盐 量较高的炉水水滴润湿管壁时,盐分沉积在管壁上,也会 造成传热恶化。 三、自然循环锅炉传热恶化分析 第一类沸腾传热恶化通常发生在含汽率x较小或水存在欠 热(x<0),以及热负荷高的区域。此时传热系数急剧下 降,管子内壁温度与工质温度之差△tz飞升很快。 第二类沸腾传热恶化发生在x较大,热负荷不太高的情况 下,传热系数降低较第一类传热恶化时小,因而飞升值较 第一类沸腾传热恶化时低。 自然循环锅炉水冷壁局部最高热负荷均低于其临界热负 荷,因此不会发生膜态沸腾。超高压以下自然循环锅炉水 冷壁出口工质含汽率都低于临界含汽率,所以也不会发生 第二类传热恶化。
2014-4-8
14
2014-4-8
15
如果管外的热负荷很高,超过临界热负荷qc,汽泡形成速 度大于脱离的速度,汽泡就会在管子内壁面上聚集起来, 形成完整稳定的汽膜,热量通过汽膜层传到液体再产生沸 腾蒸发,此时管子壁面得不到水膜的直接冷却,就会导致 管壁超温,这种现象就称为膜态沸腾。也称为第一类传热 恶化。 膜态沸腾一般发生在亚临界参数锅炉水冷壁管内。这是因 为水的汽化潜热随着压力提高而大幅度减小,使得亚临界 参数下在水冷壁管内壁面附近的水更容易汽化,即容易形 成更多的汽化核心。因而产生膜态沸腾的机会相应增加。 开始发生膜态沸腾时的热负荷称为临界热负荷qc,为第一 类传热恶化的特性参数。 (2)第二类传热恶化 在蒸发管中可能发生的另一类传热恶化的工况是“蒸干”, 当管内汽水混合物中含汽率x达到一定数值时,管内流动 结构呈环形水膜的汽柱状,当水膜撕裂,管壁得不到水的 冷却,传热系数明显下降,称为第二类传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