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课程介绍篮球课程目标定位、指导思想主要沿革、任务及课程建设理念一、篮球课程目标定位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前国家教委在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两个重要文件中,都将篮球课程列为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1994年我院篮球方向被评为北京市级重点学科,多年来在篮球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管理上成果丰硕,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1、知识类目标: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篮球文化内涵与文化功能,对篮球课程中理论层面的问题能有所创新和发展。
2、技能类目标: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对篮球课程中实践层面的问题应能有所创新与突破。
3、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类目标:通过篮球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帮助和支持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标准,能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身的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同时要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篮球合作、协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4、综合能力发展目标:通过篮球课程学习,可以制定个人篮球运动练习计划并能进行自我监控,把篮球运动当作长期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主锻炼、具备组织和参与篮球竞赛的能力,掌握篮球竞赛的欣赏方法,能够欣赏和评论篮球比赛。
二、篮球课程指导思想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传授篮球课程的知识、技术、战术;掌握技能与战术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篮球专长;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和推进学生素质提升及教育、培养和养成自主练习和研究型学习的习惯;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三、篮球课程主要历史沿革与任务1、篮球课程主要历史沿革篮球课程的发展是以社会的进步为基础,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相适应。
自从1895年美国人来会理博士把篮球运动传入我国后,篮球运动从此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开展起来,但只是作为一种健身娱乐的游戏活动而开展,没有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开课。
据资料记载,1920年上海女青年体育师范学校开设有篮球课。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华东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的前身)成立并开设篮球专修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引进,随着我国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关基础学科知识进一步交融渗透和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我国篮球课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篮球课程的主要任务篮球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校课余活动,在教师、学生的参与和教与学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作为教与学的内容,课程是教与学活动的中介,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篮球运动的技能和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之外,学生以篮球知识为手段参与学校课余活动。
通过这两种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全面地发展其身体机能和素质,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具体任务有以下两点:(1)加强思想建设,贯彻素质教育篮球课程在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校园文化生活中,已成为增进学生健康的身体教育手段和贯彻德、智、体、美全面素质教育有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寓政治思想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于篮球课程教学过程中。
结合篮球运动集体性和对抗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修养等。
(2)掌握专项知识和技能,进行能力培养篮球课程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术和战术三种主要形态,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统一的整体。
理论知识是掌握技术和战术的依据,技术是战术的基础,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和战术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篮球课程的重要任务。
能力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专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从事各项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
篮球运动本身需要运动者具备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技能,通过篮球运动的学习可以活跃学生身心,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提高机能素质,增强体质。
学生专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用篮球运动作为健身手段,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健康水平的人进行指导,促进身心健康。
教学能力是进行篮球教学和训练所必备的能力,它包括讲解、示范、组织教学能力,判断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
四、篮球课程建设理念随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在深化改革中的不断发展,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将《篮球》课程改革、建设成一门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辐射作用的精品课程,则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篮球人才的迫切需要。
即从以继承和发展为主线,向培养创新精神转变;从被动学习知识技能,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会学习转变;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变。
篮球课程内容建设情况一、课程内容建设体系的设计原则1、创新性原则:篮球课程建设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度的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吸收当前国内外的篮球科研与教学成果,吸收相关学科新知识来丰富、完善与发展和创新篮球课程内容体系。
2、时代性原则: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并与基础教育的改革思想与目标相适应。
体现当代新的教育理念,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淡化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竞技化教学的倾向,克服片面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及完整性的倾向,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及非专业所必需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3、科学性原则: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深度,补充篮球运动发展的新知识,同时要反映当代国内外篮球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应发展学生拓展性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4、实用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应反映在体育教育等方面,应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及分析评价能力。
二、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篮球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关系;2、篮球重点技术与一般技术的关系;3、篮球重点战术与一般战术的关系;4、篮球技术与战术的关系;5、篮球教学中技战术与身体素质的关系;6、篮球课程中教与学的关系;7、篮球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的关系;8、篮球科研工作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三、篮球副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第一部分篮球运动概论第二部分篮球教学与组织管理第三部分中学篮球教学内容与方法第四部分中学篮球队的训练内容与方法第五部分移动技术第六部分进攻技术第七部分防守技术第八部分抢篮板球技术第九部分进攻与防守战术基础配合第十部分快攻与防守快攻第十一部分人盯人防守与进攻人盯人防守第十二部分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联防第十三部分篮球游戏第十四部分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第十五部分篮球运动竞赛和组织与编排篮球教学条件支持情况一、教材建设支持情况首都体育学院篮球教材的使用一直按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北京市教委高教处的要求,选定的全是国家统编的、获奖的篮球教材。
体育教育专业副修一直选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球类运动—篮球》,此教材2000年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主修教材一直选用由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篮球运动高级教程》,此教材是“九五”国家级教材,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
首都体育学院篮球教材的建设也是遵照和依据国家教育部体卫司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设规划思路,结合本院篮球学科发展的情况进行的。
上述提到我们所选用的两本获奖的篮球教材都是我们篮球学科带头人孙民治博导主持编写的。
我们还结合自身情况编写了近10本篮球教学参考书,包括篮球教学训练法和试题解答等,为学科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同时谭朕斌博士主持编写的北京市“十五”精品教材—篮球专项系列教材3本正在出版过程中。
我们篮球学科所编教材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成果转化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篮球教材编写的中心。
教材建设具体情况如下:1、课程负责人孙民治博导是原国家教委和现教育部三届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兼篮球教材编写与审定组组长。
负责主持编写了1993年前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其任球类组组长(包括篮球、排球、足球)。
2、课程负责人孙民治博导同时在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任球类组组长(包括篮球、排球、足球)。
3、课程负责人孙民治博导自1978年起就参加并主持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球类运动—篮球》教材第二版(1980年)、第三版(1994年)、第四版(1999年)教材的主编工作,被国家教育部审定为全国高等院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普修篮球课程教学用书;使用效果好,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课程负责人孙民治博导主编全国体育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材。
被体育总局审定为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普修篮球课程用书,2002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5、课程负责人孙民治博导在2000年主编出版了“九五”期间国家级重点教材《篮球运动高级教程》,被国家审定为全国体育院校本科篮球专修生和篮球研究生培养教学用书。
2000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6、课程负责人孙民治博导在2002年主持了“十五”期间北京市级精品教材《现代篮球高级教程》,被国家审定为全国体育院校本科篮球专修生和篮球研究生培养教学用书。
并于2004年06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7、课程负责人孙民治博导《全国普通高校篮球普修课程标准化的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列为“九五”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于2001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定名为《篮球运动理论知识题解》;通用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篮球普修课程教学中。
8、课程负责人孙民治博导《现代篮球运动教学训练法研究》2003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供全国各类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及相关专业篮球教学用书。
9、课程主讲教授李颖川,于2000年主编并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篮球专修课教程》;供全国各类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及相关专业篮球教学用书。
10、课程主讲教授于振峰,于1999年主编并在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篮球副修课教程》;供全国各类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及相关专业篮球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