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教案

8.《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借助预习单,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生字词以及对课文的简单理解。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圈画、交流、有感情朗读等方式促使学生读懂寓言从而感受寓意。

3.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2.板书:8、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①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②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③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④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②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③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④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①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②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③“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上次学习的三个成语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读了以后获得了哪些启发?
2.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1)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交流。

(2)指名交流,点评。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不要……而要……。

(六)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得俸禄逃走了
画龙点睛点睛飞走了
附《8成语故事》预习单:
班级:姓名:
一、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亡羊()牢一()当先()武扬威
()手不及居高()下置之不()
()壁偷光震()欲聋()竽充数
千()百()()水()山()涯海()()气()现喜()乐()()如生
二、按要求将下列成语归类。

神采奕奕喜出望外眉飞色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大公无私废寝忘食诲人不倦平易近人
A、形容人的品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现认真学习、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描写人物神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连声称赞不止。

( )
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 )
河堤塌的声音特别响。

( )
坐着站着都不安稳。

( )
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 )
对善良的心意不好拒绝。

( )
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广阔。

( )
形容全军被消灭,彻底破坏的意思。

( )
四、成语三则熟读力争会背。

五、先将成语补充中,再按要求归类。

目()口呆口()悬河守株()兔买()还珠应接不()心()肉跳奋不()身兴高()烈对答如()忐忑不()蹑手蹑()调兵()将A表示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表示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表示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用恰当的成语替换句中画线部分。

周总理的一番话言辞诚恳,情深意长,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 )
听了老师的话,我忽然醒悟过来。

( )
他说话时理由充分,很有气势。

( )
看到弟弟这样顽皮,我真是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 )
妈妈说了半天,我还是有些相信,有些怀疑。

( )
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一生不辞辛劳,没能一点怨言地为人民工作。

( )
听了外婆的病全好了的消息,我的心像放下了一副重担似的轻松。

( )
昨天,哥哥被大雨淋得像只落汤鸡,可今天他竟安安稳稳的,一点儿也没事,还是那么健康。

( )
妹妹刚才还在哭,一下子停止了,露出了笑容。

( )
他捧着爸爸要送给别人的变形机器人,仔细端详着,喜爱到不肯放手的地步。

( )
七、补充词语按要求分类。

因 ( )后果( )高骛远救死( )伤喜( )厌旧
出( )入( ) ( )钉截铁南辕( )辙危( )兀立
A、由反义词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由近义词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课堂上要留有学生练笔的机会。

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都短小精炼,理解内容不成问题,因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笔。

《自相矛盾》中让学生作为围观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滥竽充数》中让学生劝劝南郭先生,并设想故事的续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课后续写的练习作铺垫,《画龙点睛》则让学生为自己曾经的一篇习作《笑声》
写一两句点睛之笔。

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从学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不足之处
在教学《成语故事》的时候,感觉是游离的,说不来哪里不对劲,但就是隔在了课堂之外,走不进学生中去。

回想这堂课,也许最大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三个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两堂课,耗时不长,语言训练的点太多,结果反而什么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实现。

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像是一个挂满配饰的人,只听得叮叮当当地响,却没有美感可言。

像这一类课文,到底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三个故事应该如何很好地串起来,让学生认识体裁的特点,得到学法的指导,产生阅读更多更多故事的冲动呢?另外我感觉如果通过学生们的课本剧表演,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学生们理解的更深刻了。

盼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