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上册历史寒假作业(一)

初一上册历史寒假作业(一)

吴中区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寒假作业(一)( 初一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A .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B .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C .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D .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2、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

如题1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3、右图1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

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③他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 ④他发明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4、下表为商代历史简表.其中空缺的一项应是5、春秋战国乱悠悠。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争霸局面的出现,源自哪一制度的衰落?A.世袭制B.禅让制C. 郡县制D.分封制 6、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A.退避三舍B.围魏救赵C.纸上谈兵D.三顾茅庐 7、他(右图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下列史实与他有关的是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独揽一切大权 ②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③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④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⑤颁布“推恩令”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⑤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A.春秋和战国B.秦和春秋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9、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深重的严谨性。

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记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写告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10、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①派张骞出使西域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

昭君出塞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里的少数民族指的是A.匈奴族 B.氏族 C.鲜卑族 D.羌族12、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在长安设立太学C.统一度量衡D.抵御匈奴,巩固边防1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西域都护的设置D.宣政院的设置1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5、历史地图能直观地再现历史。

右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争霸B.秦朝统一C.三国鼎立D.宋金对峙16、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17、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的是A.墨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18、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写成《九章算术》一书C.华佗——制成“麻沸散”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19、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A B C D20、《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商鞅变法④赤壁之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二、判断题 (每题1分,正确的写A ,错误的写B ,共6分)2122、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3、“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甲骨文;秦灭六国以后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24、刘邦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为以后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25、从东汉末年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这是历史的倒退。

26、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措施。

根据表格内容可推断这位皇帝是孝文帝。

27、______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王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8、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建的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秦始皇时期修建的________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9、孔子的言论学说被他的弟子记录在《______》一书中, 而老子的学说则被记录在 《________》一书中。

四、材料解析、问答题(3题,每题6分,共1 8分) 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

——《史记》材料二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材料三北魏穿汉服的文官俑 鲜卑姓改为汉姓 请回答:(1)材料一中辅佐“桓公”称霸的贤相是谁?(1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的措施?支持这次变法的是哪个国君?(2分) (3)材料三的图和表格反映的是哪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4)让历史照亮未来,上述改革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分)31、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方向。

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1)指出图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何处?(写序号)简要说明商鞅变法起到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2分)(2)依据图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是谁?(写出人名)他为巩固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什么重大军事行动或措施?(2分)(3)图三展示的是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使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1分)(4)根据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1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

相传他有弟子3 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

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2分)(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一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2分)(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2分)苏州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寒假作业(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二、判断题(每题1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共6分)三、填空题27.禹嬴政28.都江堰灵渠29.论语道德经四、材料题30.(1)管仲;(1分)(2)商鞅变法;(1分)秦孝公(1分)(3)北魏孝文帝;(1分)促进了民族融合;(1分)(4)改革创新;有坚强的毅力;重用人才;善于学习等。

(1分)(只要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答对一条即可得分)31. (1)③(1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或者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分)(2)秦王嬴政;(1分)修筑长城,抵御匈奴(1分)(3)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或颁布“推恩令”)(4)由诸侯割据(分裂)走向统一。

32. (1)韩非(1分)。

法家(1分)。

(2)历史地位: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分)。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等(1分)。

(任选一点即可得1分)(3)不同: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分)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分)(答出其意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