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意识研究综述一、生命教育意识的必要性长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曾经在一部分小学生中做过这样一项活动,给孩子们每人发一张白纸,让他们在纸的左侧写上活着的理由,右侧写上死去的理由。
结果令人心惊不已:多数孩子在纸的右侧列举了长长一列“死的理由”,而在纸的左侧只给“活着”留下星星点点两三条理由。
某报载,南方一个山区,几个小学女孩子外出打猪草。
期间,一个女孩想用猪草算命,看看谁的命好谁的命不好。
算的结果是几个人的命都不好。
回家的路上,为首的孩子说:“命这么不好还回家干嘛?上学干嘛?不如死了算了。
”有的孩子反对,屈于从众心理的压力,只好就范。
几个妙龄女孩子手拉手一步步走向深深的河水。
东北某地,一批小学、初中的孩子结成了团伙,一个孩子自称为王,定了人人要有“忠心”的戒律。
一天,“大王”要考验他的属下,他集合了这群孩子,命令两个孩子当场自杀以献忠心。
可怜两颗幼小的心脏就这样停止了跳动。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
很想知道对于这些“激动”赴死的孩子来说,“死”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死亡之于个体的绝对意义的丧失他们了解多少?什么使他们对生命如此轻视,对死亡如此无畏?为什么他们除了死亡之外竟无从选择?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34岁人群的主要死因。
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一再以暴虐的方式警示我们,尊崇生命、善待生命已经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需要的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尊崇个体物质性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统统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填塞生命活力,具有康健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教育。
意识,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
广义的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生命意识是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引导人爱护生命、尊崇生命、强调生命的终极意义,探索生命的皈依,强调在生活中体现生命的意义。
生命意识在于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统统的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心爱、爱护、尊崇、敬畏、欣赏,并能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
生命教育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填塞生命活力,具有康健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
生命教育意识重视人的心灵的培植,重视人统统精神的建构,重视人康健人格的培养,是一种有着深远哲学根基、蕴涵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国内许多有识之士也已经开始注意到“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薄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
而且也逐渐认识到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
师生互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活动中,是学校教育成就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严重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生命教育意识的严重性已经得到广博的认同。
生命教育意识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因此,生命教育意识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严重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生命教育意识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爱护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统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意识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崇、心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意识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他物种调和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意识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二、各专家学者对生命意识内涵的例外界定生命意识的内涵在例外地区、例外学者看来,也存在取向上的差异。
虞文新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它是人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
生命意识的四个主要向度:分为生存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
生命意识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内容:①爱护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优美;②体认生活的意义;③尊崇生命之个性;④理解死亡的意义。
王晓红认为,生命意识分为四个方面:爱护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优美,尊崇生命之个性;维护生命之权利。
路晓军认为,生命意识是作为一切事物的来源和基质的生命本体的外在化和客体化,是一种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与感悟。
一般来说,包括浅层次的生命意识和深层次的生命意识。
张涤非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
张福珍认为,生命意识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引导人爱护生命,尊崇生命,强调生命的终极意义,探索生命的皈依,强调在生活中体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生命意识教育的生活化。
胡芳毅认为生命意识的内容包括认识和理解生命,心爱和爱护生命,尊崇和敬畏生命,创造和实现生命。
史林认为,生命意识有三层含义:作为生命体的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或他类生命的存在;意识到生命与生命之间关系的存在。
将生命意识划分为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三个层次。
钱洁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包括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的态度,有无自杀念头。
张凌洋认为生命意识是人对生命的认识、体验、意志,即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的统一。
三、关于生命教育意识的内涵和目标目前对生命教育意识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从生命实践展开的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知等情感的培养。
其二,从批判过度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皈依。
其三,从轻视生命的事实出发,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爱护与尊崇生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和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摆脱迷茫,树立信心,激发勇气,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走出困境,走出焦灼、解?、消沉的泥沼。
也有其他学者提出生命教育意识内涵的例外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生命,保护生命。
认识生命就是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一些知识,了解生命特点。
如生命的不可创造性,不可再生性。
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和周围的亲人、好友甚至社会、民族相联系。
要让学生知道人的生命和动植物是不一样的,人有双重生命,不能成为行尸走肉,而要活得有价值。
保护生命就是要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解决。
第二层次:欣赏生命,尊崇生命。
通过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轻视任何个体,并且学会用爱心去经营生命,用对亲人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的生命。
要通过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深刻含义,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以乐天的心态去欣赏生命,以严谨的态度去尊崇生命。
第三层次:心爱生命,敬畏生命。
通过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艰难与宏伟。
从情感上加以引导,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学会爱环境,爱动植物,爱自己,爱他人的生命,从心理上敬畏生命,而不能凶残地对待生命。
培养学生拥有向上、乐天、开朗的性格,从容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肖川认为,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威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注生命,尊崇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马兰霞在家长学校专栏,做出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探索:包括借鉴境外经验,开展生命教育;你的生命如此美丽;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家庭生命教育必修的一课;亲子沟通――给生命输氧;眷恋生活才能爱护生命。
指出值得眷恋的生活就是能够多方面满足人的欲望的生活。
当孩子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他才会爱护生命,心爱生活。
张锐和高琪认为,我们在强调成人成材的同时,也使很多孩子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凶残。
他们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①保护生命;②尊崇生命;③欣赏生命;④敬畏生命;⑤超越生命。
杨卫东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爱护生命,尊崇生命,升华生命”的目标。
王北生认为,所谓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填塞生命活力,具有康健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
王学风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爱护和尊崇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台湾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认为,生命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知人”、“知物”、“知天”。
生命的内涵丰盛多彩,因此,生命教育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
郭元祥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我们保全、敬畏生命,引导学生康健、康健、安全地生活;获得生命的威严,让教师和学生相互尊崇,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达成生命美满,让学生体验教育的喜悦和美满,让他们获得人生的需要和生命的美满。
台湾的晓明女中认为,四个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爱护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有优良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爱护生命的价值,乐天进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四、开展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途径冯建军认为,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力;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遵循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
杨月认为,要建立一套统统的生命教育体系,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条件:国家政策的支撑、学校生命教育理念的落实、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生命教育教材的编写、教师有用组织课内外学习环境开展生命教育、家庭生命教育与学校生命教育的配合等等。
胡芳毅提出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有:转变思维和观念,优化和改善社会环境,实施生命意识的理论和实践教育,进行死亡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