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
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
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
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
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
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
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
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
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
“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
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
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家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久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家
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
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
思暮想的家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
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
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仅仅淡淡的一问,言尽而
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
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
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
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
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
一饶有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
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
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
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
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
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
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
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
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
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
俄迁秘书监。
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
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
建千秋观以隐居
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
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
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
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其诗文以绝句
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