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管理: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其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论的学问。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A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况,B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它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它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它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4、它是一门软科学, 5、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管理学新的学科特征: 1、变革性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有助于 1、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3、有助于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国家管理的特点: 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利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近代社会管理的特点: 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 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1、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 3、科学化管理 4、法制化管理 5、以人为本 6、追求效率第二章对古代管理思想的评价:(直观性:)对古代管理思想的评价:1、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2、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阶级局限性:)1、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如常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2、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3、包涵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的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
欧文的管理思想:(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欧文管理理论贡献是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并在他与人合办的新拉纳克工厂进行了全面的实验,试图建立一起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
1、改善工厂内的工作条件 2、限制童工的最低年龄 3、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 4、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 5、设立按成本向工人出售生活必需品的商店 6、改善工人居住条件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评价: 1、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2、仅重视技术因素,忽视社会、群体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3、注重基层管理或车间管理,忽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问题。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主要内容: 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2、概括并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的必要性 4、提出了管理中具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 韦伯的管理理论: 1、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 2、归纳了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3、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结构 梅奥的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 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五种需要: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会交往的需要 4、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两个因素) 1、保健因素 包括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 2、激励因素 包括成就、上级赏识、工作责任、个人进步等 弗鲁姆:期望价值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应处理的三种关系): 1、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两关心:1对生产的关系,2对人的关心) 五种领导方式: 1、(1,1)贫乏管理方式 2、(1,9)乡村俱乐部管理方式 3、(9,1)任务型管理方式 4、(5,5)中间型管理方式 5、(9,9)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现代管理之父”) 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 1、成员的协作意愿 2、组织的共同目标 3、组织内的信息交流 西蒙和马奇的决策理论: 1、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 2、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影响,即发挥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3、提出了决策的准则 4、分析了决策中的“组织”的作用 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和过程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内容: 1、日本的兴起在于文化,在于特有文化基础上的新的管理模式 2、企业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3、企业文化的要义,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成员间共同的信念、价值观、方向意识、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准则 4、作为企业领导,在完成对企业战略、组织、制度、技术管理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上 5、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文化意识 6、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而也就是企业领导艺术的竞争 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1、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思想 2、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 3、原始的组织思想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1、机器大工业的需要 2、市场竞争的需要 3、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 4、阶级斗争的需要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 2、亚当、斯秘 3、罗伯特、欧文 4、查尔斯、巴贝奇 5、安德鲁、尤尔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孔茨和奥唐奈) 2、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 3、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和马奇) 5、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6、权变理论学派(英·伍德沃德和美·菲德勒)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三大原则:人本原则、系统原则、效益原则 人本原则的内容: 1、人是管理的目的 2、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 3、重视人的需要 人是管理的目的观点: 1、是现代管理者的共识。
2、综合了管理学发展的成就。
3、是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
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 1、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2、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3、“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一种充分尊重人的权利的管理思想,它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
重视人的需要内容——重视人的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体现 1、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 2、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 3、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 系统的特性(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 管理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组织性 目的性方面: 1、一个管理组织的建立、部门的设置、功能的设定,都是服务于该管理系统目标的 2、在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目标具有决定管理活动方向、性质的意义 组织性方面: 1、组织所拥有的整体力量来自于分工和协作,分工提高熟练程度 2、组织是管理系统的实体,它必然要以功能的形式出现 在管理活动中,坚持系统原则就是要做到以下3点: 1、具有全局观念 2、关注系统结构的状况 3、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效率的概念:是指特定的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率。
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 1、取决于管理者 2、取决于管理对象 3、受管理环境的影响 4、从根本上来看,管理效益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必须重视效益的原因: 1、自然资源的匮乏决定了管理必须注重效益 2、国际竞争的加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取胜 3、人类利益的趋同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为主导 贯彻效益原则的主要途径: 1、管理者首先需要注重科学的管理 2、注重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3、加强科学的管理与发展科学技术在提高效益的过程中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第四章 管理道德: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即要求管理者具有与管理活动相适应的道德素质,要求管理者的行为是有道德的行为。
管理道德的五种功能: 1、有助于增强管理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 2、管理道德评价是考察和遴选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手段, 3、为管理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4、是管理者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5、促进管理系统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化。
管理道德规范:作为促进健康管理行为的规定,是对人类协调人际关系的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体验的总结和概括。
管理道德规范最基本的五种: 1、忠于职守 2、遵纪守法 3、实事求是 4、团结协作 5、尊重人才 管理人格:即管理者的人格,是管理道德的最高实现,是管理规范在管理者心灵中的内化,表现为管理者的道德心理、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
管理人格在管理者身上的五种表现: 1、自觉的责任意识 2、真诚的服务意识 3、清廉为公的追求 4、主持公正、维护正义 5、言而有信、行而必果。
管理道德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管理道德评价、管理道德教育、管理者的自我完善 管理道德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性所进行的价值评定,其目的是要帮助管理者树立道德观念,培养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影响管理者的行为,以求扬善抑恶,改善管理系统的人际关系。
管理道德评价做到三个统一: 1、动机与效果 2、目的和手段 3、选择自由和道德责任 管理道德教育: 1、提高认识 2、陶冶情感 3、磨练意志 4、坚定信念 管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1、管理道德评价,对于促进管理活动的道德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